西宁晚报:大通明长城入列首批国家级

标签:
青海西宁大通长城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大通明长城入列首批国家级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王瑞欣
2020-11-29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中,我市大通县明长城段光荣上榜,成为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记者了解到,大通明长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存,也是我省境内迄今保存最好的一段明代长城。该段长城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交界的娘娘山顶处。现存主线44009米,其中夯土墙体10101米、石墙35米、山险墙1215米、壕堑2663米、山险29995米,另有烽燧13座、关城5座、敌台5座。
据清乾隆年间杨应琚纂修的《西宁府新志·舆图》记载,青海明长城是围绕西宁卫城修建的,从北、西、南三面形成拱卫形状,分别经民和、乐都、互助、大通、湟中、化隆等地,如一个半环形保护着明西宁卫城。大通明长城是其北面的一段军事防御工事。当时修筑这段长城是为了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在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尔孩部及明嘉靖三十八年从内蒙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从河套远道而来的蒙古部落,经门源仙米,翻过大通县向化达坂山进入东峡,而后从大通北川河谷到青林柳林滩,从西大山的垭豁到达青海湖地区,这一路线是前往水草丰茂的青海湖地区的一条捷径,但是途经地区离明西宁卫城非常近,因此,大通明长城成为西宁卫城的重要外围防御工事。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明长城,自2013年以来大通县争取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大通明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项目,对急需保护的明长城墙体、烽燧和敌台等进行了抢险加固。下一步,我市将加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青海省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20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2000万元,专项支持长城(大通段)文化公园科普教育馆项目建设,为我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