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作农用车道的东汉长城
在左云县境内,长城资源丰富,明长城有大边和小边;北魏长城有畿上塞围;东汉长城有两条支线,甚至还有待调查寻找的北齐长城与战国赵长城。县境内现存长城最为明显好找的除了明大边与小边之外,两条东汉长城也不难找到。然而,令人遗憾地是其中一条支线的部分段落(管家堡乡后辛庄南梁段)因年久成为低矮的土圪塄,当地农民竟将它作为车道,在上面跑农用车。至今这段长城未设任何保护标志,也无人去制止与保护。笔者认为,在当今全国对长城保护日渐重视的大气候下,这段长城应该到了认真保护的时候了。
«左云县志»(1999年中华书局版)第780页第六章文物一节载:
“县境内有两类长城遗址,即东汉长城、明长城。东汉长城:位于十里河北,从张家场乡猪儿洼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绵延。北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至宁鲁堡,长约12公里。该段现有底宽10米,高2至3米的墙基残迹。其中长城岭、小厂子村附近,墙体比较完好。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宁鲁堡与北支相会合,全长约20公里。该段施家村、田村、张家场段墙基较明显。田村北一段当地人称一堵墙,现仍留有底宽10米,高达5米的残墙和屯戍遗址。从这两段长城遗迹的土质和夯层厚度与汉武州城残留的墙体夯层相似。«后汉书·马援传»云:‘明年[建武二十一年(45)]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当时左云属雁门郡。”
上述«左云县志»引«后汉书·马援传»中的“明年”,即第二年,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建武二十一年,即公元45年。该年,东汉大将马援(前14—49)率领三千骑兵队伍从高柳(今阳高县)出发,在雁门郡(治善无,即今右卫镇,东汉移治山西代县)代郡和上谷郡一线“障塞”。史学家认为,“障塞”一词就是“筑长城”。尽管对马援在今大同市(古代曾属雁门郡)境内筑长城学界尚有争议,但在今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南郊区、左云县境内存在着汉长城遗迹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笔者作为左云人,曾与本县的文史学者刘志尧、刘仲、刘纯艺、高海泉、韩国华、杨玉等人多次调查过境内的长城。对于县志中说的两条东汉长城亦多次进行过调查。其南支由猪儿洼(张家场乡属)西行约6里后到海拔为1263米的一道土梁上有东西向的一段土垣,当地人称为“大圪塄”。此处南距曹家村约3里,东南距张家场乡政府约4里。
其北支,由猪儿洼村西北行4里到长城岭村,该村即因位于这段古长城下而得名。从长城岭村在向西北行2里到小厂(场)子村,村北的这段长城最为明显,高出地面约丈许。由小厂子村再西北行到黑烟墩村(管家堡乡属)南,一直到后辛庄村(管家堡乡属)南约2里处,这段长城呈高出地面一米左右,宽约3至4米的土圪塄状,两边是坡地(农田)。多年来,当地农民开着农用车就在这条长城上行驶。对于缺乏知识的农民,他们或许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农用车走的是最为珍贵的古代长城。而对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官员(特别是文化局、文物部门)或许至今也不太清楚这里还有一条东汉长城被作为车道行走。多少年来,这条古长城就这样默默地承受着车辆的碾压,甚至被公路腰斩而任意穿越。例如从左云县城经三屯至威鲁堡村的公路,在后辛庄村南梁与此长城相交时即将长城一截为二,从中穿越。这条乡间公路最初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建。当初国家尚无«长城保护条例»,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缺乏认识,修公路截断长城好像是必须这样做的。例如左云摩天岭上的S210省道(左云至内蒙凉城段)在穿越明长城(大边)时,其盘山道竟然三次将长城截断穿越,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再多举。而与此相反的是,2009年开工的大呼(大同至呼和浩特)高速公路在与左云境内的东汉长城(猪儿洼经长城岭村至宁鲁堡北)相交时,在张家场乡境的长城岭西一里处,竟不惜花钱架桥越过。可见高速公路的设计人员懂得保护长城。
如今,保护长城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日益增强。2006年10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的第476号国务院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都有依法保护长城的义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禁止工程建设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
修筑高速公路必须与长城交叉时,采取架桥跨越是保护长城的很好方法。与此相反的是将长城当作道路行车的违法行为应该到了制止的时候了。在此,笔者写下这篇小文,希望文章刊发后能够引起左云县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帮助当地农民修一条合适的道路行车,而将这条珍贵的东汉长城保护起来
2017年10月26日
高海泉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