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城保护利用的三种主要模式
——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杨广文
2018-02-02 IUD长城文化研究
长城观
2017年12月22日,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7年会在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举行。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分论坛上,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杨广文以“浅谈长城保护利用的三种主要模式”为题做主题演讲。现对其演讲内容进行整理,供参阅。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分论坛会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共同研究探索文物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很多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都物化于众多的文物之中。
长城,蜿蜒曲折万余里之长,是地球上最宏大的人文建筑工程。这个在人类历史上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精髓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向世人展示着她那威武不屈的形象,更是用她那深厚的饱含着历史文化气息鼓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经常形象地说道:沧桑、曲折是她的身形,忠厚、质朴是她的本质,刚强、不屈是她的精神。实际上就是说,长城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但是在长城文化当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信息,也正是因为长城的伟大,才使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评选中名列首位。
198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从那时开始,长城的保护利用问题逐步被摆上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很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2006年9月20日,为了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规范与长城相关的各种社会行为,国务院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从国家层面,唯一一部为一个单体文化遗产而发布的行政法规。国家明确了长城保护的主要责任是由各级政府来承担,同时也提出要充分地调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工作。
时至如今,《长城保护条例》已经颁布了十余个年头,应该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长城的保护和管理也仍然在现实当中存在着诸多的具体问题。
2017年6月,我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籍遗址保护协会共同在河北山海关举办的“长城保护维修理念与实践”论坛。会上,我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发言,也看了很多的照片和资料。实际上在看到一些资料时,我是很揪心的,因为我发现目前很多长城都面临着坍塌灭绝的危险。我们通过参与关于长城保护共识的讨论,眼界开阔了,认识也增加了。同时,作为一名参与长城保护的实际工作者,我的一些认知理念也在论坛讨论过程中更加坚定了。
因此,在本次论坛上,我想提出一些长城保护理念,希望得到大家的分享和完善,以便在长城的保护当中发挥具体的作用。
我所在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市有六个区都有长城穿过,昌平是其中之一。昌平区既有比较著名的居庸关,也有很多非著名的长城,比如长峪城、白羊城,此外,还有一些连接山体的残长城。
我们在一线工作当中接触这些长城,深有感触,并充分地认识到,长城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具体的、分区域的。长城保护需要符合主体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对长城的保护需要采取针对性明显的不同举措,如果长城保护问题不加以具体分类去对待,那么《长城保护条例》在具体的贯彻当中就很难得到落实。
因此,对于长城的保护要“因人而异”,这个“因人”是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而言,这个“而异”就是对不同的地段长城可以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保护措施,这三种保护措施,既可以并存实行,也可以选择其一,根据不同的形式来采用相应的措施:一是体验性,即人们去爬长城这样的体验;二是观摩,比如拍拍照片,合个影;三是科考。
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杨广文
一、对于著名的长城景观,在修复的理念上要在修旧如旧,突出长城主体的安全性和本真性
国内著名的长城景观比如说居庸关、黄崖关、山海关、嘉峪关、金山岭等等,展示了长城的雄、险、美,这些景观是长城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这些长城关隘所处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历代的修复也是以这些地段为主。因为对于长城的主体而言,由于这些地段的长城修缮的力量较大,又是重要的关口,因此这些长城主体保存的相对比较好。这些地段的主要功能,除了展示,更多的就是满足人们攀登长城的目的,人们到这个地方来,基本上就是攀爬。因此要在修复的理念上,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长城主体的安全性和本真性。我们需要把这些长城的本来面貌向游人展现出来,如果人们看不到长城最本真的景观,那么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长城就不会有它今天的历史地位。
人们到长城来是为什么?就是为了感受长城,不管是攀爬还是合影,人们都是在感受和分享长城,同时也是在接触中感悟长城。但是有的地方,用玻璃把长城封起来,或者用铁栅栏拦起来,其他文物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如此,长城就失去了与人零距离的接触,也就失去人缘了,也接不了地气,也失去人群的追逐,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媒体的关注。所以这些著名的长城景观,应该以历史资料为印证,尊重原状为主,突出长城主体的安全性和本真性。
居庸关长城西北扇面(左为1922年,右为2005年)
二、对一些特别险要路段的长城,在不影响长城主体安全和观瞻的前提下修一些栈道和观景台
针对一些身处特别险要路段的长城,它们因为奇险而被人瞩目。特别是长城当中的一些“极品”,特别不好修,因此要实行人数的限量和劝退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就是要减少人为对长城造成的损害。
这些地方的长城,大家可能在媒体当中也听到过,一是在人们攀登长城的过程当中会出现长城的墙体坍塌现象,二是这些地方特别高,易接触雷电,经常发生雷击事件。如果人们在这种危险系数很高的地方攀爬长城,很可能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此对于这种存在危险的地方,就要限制开放,比如阴天就不开放了,容易造成损害长城主体的时候就不开放了。
此外,因为一些法规都是在强调抢修文物主体,可以看出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抢修文物主体上,但我认为,对于特别雄险的长城,人们需要修一些栈道、观景台,并将其视为一种与保护文物主体密切相关的做法。因为你修了一个好的观景台后,人们到这儿来拍照,就不会去攀爬危险的长城。所以要同样重视这些长城主体之外的长城。
三、对于那些尚未开放和不具备开发、开放条件的长城,要加强原址保护,实行禁入式的管理
对于尚未开发和不具备开发开放条件的长城(这也是我国现存长城的主体部分——体量大,形态多),除了专家和长城的管理人员能对其进行调研、勘考之外,其他一些无关人员应该被劝阻或者禁止进入长城区域,必要时要加大对不遵守规定人员的处罚力度,千万不能再出现为了抢修长城而使其在保护的“掩护”下被破坏的现象。虽然这听着不太好听,但是现实当中我们发现,仍然还有一些长城,或者是附属建筑,在保护的“掩护”下被破坏。像董会长发言时谈到,有些长城在原来没修的时候,还保存一些历史信息,但一旦被修复,就完全变成了新砖做的东西,原来的历史遗迹一点都没有了。
万里长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沧桑满目,成为残垣断壁,但庆幸的是,如今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文物部门,众多的专家学者及志愿者,正在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严谨地对待她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长城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地标,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过去,发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是为了让广大的民众通过修复长城激发更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在,我们交流和完善长城的保护理念和举措,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使之造福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造福于中国,造福于世界。
(注:本文图片来自杨广文老师演讲PP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