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如铁——明长城居庸关关隘防御体系探析
居庸关,至今仍巍然挺立在北京西北的千年古关,作为守卫京都的军事巨防,是我国军事历史与文化中的瑰宝。自战国伊始“居庸”一词出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悠悠岁月中,居庸关从最初的天然隘口发展到明鼎盛时期的军事重镇。《察哈尔省延庆卫志略》提到居庸,为神京北门锁钥,与紫荆、倒马二关,俱近在肘腋,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所由来也久矣。历朝以来,几费经营,前人之劳跋何可忘也”。可见,居庸关自古以来就具有异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设险守国”的必争之地。在那些战乱的年代,居庸关以其几近京师、地险势要的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地层层设防,在京师西北构筑了一道道防守严密、雄关如铁的军事屏障。
1、明长城居庸关军事防御的层级性
居庸关南至京师约,是蓟镇、宣府镇、大同镇三镇兵防调动的重要出入口与紫荆关、倒马关共同构成守卫京师的“内三关”。居庸关重要的军事地位,使历代统治者无不对其进行重点布防。明成祖朱棣曾言`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嗓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忧。”可见明朝统治者对居庸关的高度重视。
以往对居庸关的研究,多重点关注居庸关城和关沟的道防线,对其管辖区域的防御体系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居庸关辖区明长城居庸关关隘的军防体系按其防御重要程度和戍守的边界可分为个层次居庸关城一居庸关沟一居庸关防区。
1.1第一层次为“居庸关城”
“洪武元年,既定燕京,遂城居庸关”,为大将军徐达、常遇春建,“关城跨水筑之有南北二门前明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五年建守御千户所三十二年年所废改设隆庆卫指挥使司,永乐元年,年添设隆庆左右卫凡三卫俱直隶”“。“宣德元年年,徙隆庆左卫于永宁县,而关独有隆庆卫,领千户所五,以为京师北面之固。”据《四镇三关志》记载的昌镇武阶职官,居庸一路设参将,“洪武三十二年设,初为镇守弘治元年,年改分守,正德四年年改镇守,越一载仍为分守,嘉靖四十四年年改参将一员,辖八达、石岭、灰岭三守备地方”'。居庸关城驻守参将,在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为路级组织,明初时属蓟镇总兵管辖,嘉靖三十年年从蓟镇分出,归为昌镇。
1.2第二层次为“居庸关沟”
居庸关城位于西山与军都山分界的峡谷地段,即太行八隆之一的军都隆。这条狭长的峡谷,因居庸关而名之为“关沟”。《读史方舆纪要》中载,“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即《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所谓的九塞其一也。居庸关沟乃自南口越居庸关、八达岭通往晋陕北部以及内蒙高原的天然孔道,想到京都腹地,这里是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通路。从抵御北方入侵之敌、防卫京都的角度看敌人若要从正面攻击京都,关沟乃是必由之路。因此这里自古便是京西北咽喉要道,而居庸关控关沟之中枢。除居庸关城之外,沿关沟一线还布置南口城、上关城、八达岭城以及岔道城座防御城池纵深布局层层严防。
1.3第三层次为“居庸关防区”
由居庸关沟往外围延伸扩展,范围涵盖整个居庸关的戍守边界,即“东至西水峪口黄花镇界里,西至坚子峪口紫荆关界里,南至榆河骤宛平县界里北至土木骚新保安界里”,横跨昌平、隆庆、保安州,方圆数百里的区域。居庸关防区以关城为中心分北路、中路、南路、东路、西路又含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共条防线联合布防构成网状防御体系。各路所辖隘口多达处,每路隘口都自成体系,单独设防。
“居庸关城一居庸关沟一居庸关防区”3个层次军事布防体系构筑了居庸关关隘`'点一线一面”的军事防御性空间,以点控线以线制面以达到组织上层层节制,互相照应,彼此配合。“关城”地处关沟中心并屯以重兵,便于调兵遣将“关沟”狭长的防守地形,配以纵深道防线,愈发凸显攻城的难度“居庸关防区”作为外围防守,配置在关沟周围构成关沟的辅助防御。
2、居庸关关隘各层次防御性空间布局
一般而言,关隘空间的层级性与其防御的层级性是有一定地相互对应的关系,居庸关关隘的防御性空间布局也不例外,即是由多层次、多级别的防御空间共同建构的。大到整个居庸关统辖范围内的整体布局,小到居庸关城的防御设施配置再小到长城沿线上防守相连的关堡,两两相望的烽隧,无一例外地体现着长城建造者周密的设计匠心'`防御”之独特个性充溢在居庸关的各个角落。《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最高境界在居庸关的军事防御体系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2.1点—关城坚固,节点重点设防。
第一,关城选址优势
“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帕层深,侧道偏狭,林彰邃险,路才容轨”是哪道元对居庸关所处环境的形象描述,“绝”与“险”构筑了居庸关战场的特征,也成就了居庸关“易守难攻”的传奇。“天造居庸险关开绝壁城。重门悬锁钥夹水布屯营。”城位于关沟中最开阔的地段距南口里,距北口里,其西为金柜山,东为翠屏山,翠屏山东侧是罗汉山,北侧是大北梁山居庸关城就建在这几座大山的环抱中。在距离居庸关南券城处,东西两山距离不足百米,再向北,两山距离豁然开阔,而后又逐渐收缩如此“收一放一收”使基地天然形成形似于船形的中间宽、两头窄的易守难攻之地。
第二,居庸关城的建置
我国古代在重要的军事要冲,必要建城防守。城池的等级、规模、驻兵人数都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级别息息相关。居庸关城为居庸一路的镇守参将驻地,属路城级别,关城“周围一十三里有半约,二十八步有奇,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柜山南北二面筑于两山之下各高四丈二尺约厚二丈五尺约”“。南北两关城向东分别和南北跨河长城相接,这样居庸关城就成为一个封闭的圆圈,其防御范围呈放射状扩大,可“全方位打击进攻者。
第三,增强关城防御性的其他“硬防卫”设施
瓮城
鉴于居庸关城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在南北关门外各建有瓮城,座,以加强对城的防御性。北城门瓮城为长方形,面积约,南瓮城呈半圆形,面积约。因敌人主要从北面进攻居庸关,故北瓮城相对于南瓮城在规模、在形势上更胜一筹。北瓮城其前沿西侧靠山,东侧临水,此一山一水恰夹住通往北瓮城的通道,使敌军兵力无法展开。瓮城东西封闭在南侧城墙正中、北侧西北角各建,孔门洞,瓮城城门开在西侧角上,门洞设“千斤闸”把守,其上建有闸楼间。南瓮城南侧封闭,北侧有通向关内城门洞,孔,西侧有孔门洞,古代有城门。
敌楼
不仅关城内部有精心设置的防御设计关城的外部更是因形就势,步步设防在东南西北沿山脊和河道修建长城,并在周围山峰的要冲及制高点上巧妙安排敌楼与护城墩使之与关城城墙紧密相联,内外配合,加强关城的防御能力。在《察哈尔省重修居庸关志》中有载关城敌楼图的布防设置“四面敌楼一十五座,共城楼五十七间,关城外南北山险处共筑护城墩六座东南、西南各一座,东北二座,西北二座,烽猴墩一十八座。”敌楼、护城墩及烽埃墩的位置和设计都是根据居庸关的地形巧妙设置的能最快、最有效地发现敌兵。
第四,增强关城防御性的精神“软防卫”设施
居庸关城内历史曾建永明寺、玉皇庙、旗蠢庙、火神庙、三官庙、东岳庙、泰山行宫庙、晏公庙、泰安寺和孔庙十座庙宇修复后的具有关仅存座。关帝庙建在北门附近的西山坡上,关王庙建在南瓮城内两座庙宇都是供奉着三国名将关羽。城隆庙建在关城内西南隅,庙内主神为城院,是守护城池的神。真武庙建在北瓮城内,庙内供奉的真武大帝,传说徐达北征,屡受真武灵相助。马神庙位于居庸关南关外西山脚下庙内供奉马神。吕祖庙位于居庸关翠屏山上,庙内是供奉深得百姓喜爱的吕洞宾。这些庙宇的建立往往是人们强烈的求安心理在精神层面的准确反映人们在精神上将安全托庇于这些圣灵这也是作为防御的一种手段。
2.2线——锁钥重重,纵横防线布局
居庸关关隘军事防御体系不仅着力于关城的防御能力,更是设置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防线来加强防御纵深。除关沟一线外,居庸关防区范围内的设置的条防线,往东直达黄花镇界,西达紫荆关界,南北之间深达,里使居庸关关隘防御体系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扩展最终形成京师西北严密的军事屏障。
其中设防最甚的防线非“居庸关沟”莫属,终明一代,多次修复扩建居庸关沟一线。“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岔道。”“可见明王朝沿关沟一线由北向南依次修建了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居庸关城、南口城纵深道军事防线,“拱南控北固如磐”,构成直接保卫京师的大纵深防线。
第一道防线——岔道城。在居庸关北约33里,扼关沟之北口,为居庸关的门户。元代时岔道城是从大都到上都的必经之路,其东南里为举世闻名的八达岭,北与通往四海的外长城相连是居庸关外重要的军事城堡和骚站可御敌于前沿,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读史方舆纪要·延庆州》记载岔道口“自八达岭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自西北历经榆林、土木、鸡鸣三骚至官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八达岭为居庸关之襟喉,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也。”明《长安客话》也载“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襟喉、藩篱”形象地表明岔道城乃居庸关八达岭的军事前哨其作用不可小觑。明嘉靖三十年年,以寇警议筑,遂赘以砖,周二里百十一丈,西南北〕。隆庆五年,年,建岔道城。
第二道防线——八达岭城。在居庸关城北约30里,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海拔约600m。“《山水记》:“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领,若窥井”,这里居高临下,形势险要至极,甚至比居庸关城更险要。明巡按西关御史王士翘即提出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他在《居庸关论》里说“居庸两山壁立,岩险闻于今古,盖指关而言,愚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是岭关山最高者,凭高以拒下,其险在我失此不能守,是无关矣。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也。由八达岭南下关城真所谓降若趋井者……故曰险不在关城也。””。在八达岭的悬崖峭壁上至今还留有古人刻下的“天险”二字。八达岭作为居庸关的外关,“失此不守则居庸不可保矣”“,其防守更加严密,以致城墙每隔半里到一里即建有一敌台,可谓寸土寸防步步为营。
第三道防线——上关城。在居庸关城北8里,乃居庸故关初为元代修建。“明太祖既定中原,付大将军徐达以修隘之任即古居庸关旧址垒石为城”“。由于是依旧址而建,所以关城规模较小,有南北两门后又分别在永乐二年和宣德年间重修两次。当时的上关关城地狭人稠,遂于景泰间在古长坡店建居庸关城,而后`上关居民寥寥。康熙五十四年,山水陡发,西崖巨石冲塌而下,致将北门堵塞行旅不通”上关城遂逐渐废弃不用。
第四道防线——居庸关城。关城扼守住南北交通要道,并且要道两侧都是狭窄如线的峡谷,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施展火力关城东西则是两座大山,两山周边皆深沟,居庸关就利用这些沟路起防御作用。东山长城北端将翠屏山与东北高山的连接处凿断形成“山险墙”下的北沟,东侧长城的“九仙庙沟”,西侧“潭峪沟”,西北侧“小西沟”,东北侧“山险沟”,西南侧“马神庙沟”,连同南北河道和南北券城通道,共构筑条沟路防御敌人。
第五道防线——南口城。“明永乐二年建,崇祯十二年重修,东西城环跨两山开设南北城门。”川它把守关沟的南端,是对外防御最里一道防线。《读史方舆纪要》云“居庸一倾,则自关以南,皆战场矣。于少保尝言居庸在京师,如洛阳之有成皋,西川之有剑阁。”'甫出南口便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再无险可守况且再有不足百里即为京都腹地这使南口在整个居庸关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2.3面——分路设隘,外围辅助防守
居庸关城实际上是一个战略据点,既要控制本关口的出入情况还要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长城防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臣郑芸曰“惟关隘之设,因天地自然之险而补塞其空隙,大则关城,小则堡口守之以官军,联之以墩台,遇有警报,各守其险”。关口要隘通常选择和构筑在高山峻岭之上,深沟峡谷之中,控制着内外交通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西关志》记载,在居庸关管辖区内共有隘口处其中“中路隘口处,隶本关委官一员管之北路隘口处隶本关,委官一员管之南路隘口,处,隶本关,委官一员管之东路隘口处,把总一员统之西路白羊口隘口,处,守备一员统之,兼制长峪建筑学报阳朋花肋乙月、横岭镇边三城长峪城隘口处,把总一员统之横岭隘口处,把总一员统之镇边城隘口处,把总一员统之。'哪一,此条防线,以关城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放射状布局,将关沟包围构筑了严密的网络状防御体系。
居庸关东路因为外接黄花镇,内环陵寝重地其防御甚重。从南口城往东的养马峪口,直至黄花镇界鹤子峪口,共设隘口处,嘉靖二二年年,添设把总一员。
中路12处隘口,由南往北设在关沟周围,以拱卫关沟。
北路6处隘口在八达岭以西,分别为化木梁口、于家冲口、花家窑口、石峡峪口、糜子峪口、河合口,皆是外口,设防紧要。
南路12处隘口,位处南口城与白羊口堡之间是靠近京师的地方,属于里口,因此这些关口的设防就稍缓些,基本上仅是设置了正城一道,水门一空。
西路隘口众多,除本路10处隘口之外,加之长峪、横岭、镇边3路,共计63处隘口,占居庸关所辖一半以上,可见西路防御之重要。“关西白羊口,号称要害。城西门外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数倍,冈坡平漫,可容万骑,虏若据山,则我师不敢登城……”景泰元年(1450年)建白羊口堡一座。城池建置如《西关志》中描述:“原设旧城,景泰元年重建。堡城一座,上跨南北两山,下当两山之冲,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周围七百六十一丈五尺。东西城门楼二座,东月城门一空敌楼四座,水旱门五空,城铺一五间,护城墩一十二座。”至弘治十八年(1505年),西路设守备一员统之,驻白羊口堡,并统摄长峪、横岭、镇边3城。其实白羊口堡所守关隘俱在内里,其外口空旷,仍前失守。于是,同年在堡外逾45里横岭口地方筑堡城1座,以阻自怀来而入的敌军。正德十五年(1520年)又在横岭东25里筑长峪城,南2里筑镇边城,用以辅助横岭把截。《四镇三关志》中载白羊口、横岭、长峪城、镇边城处隶属于昌镇横岭路,嘉靖三十二年设参将1员,驻镇边城;嘉靖四十五年,革守备移参将,驻横岭城。由此,居庸关白羊口堡外,横岭、长峪、镇边“三足鼎立”的防御格局即宣告完成,此3路关隘构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形防御体系,由怀来方向入侵的敌人一旦抵达横岭城,分别位于其西南方的镇边城和东南方的长峪城可立即组织兵力,同时从两个方向增援;同理,若有从紫荆关方向攻来的敌人,则会首先进攻最西端的镇边城,位于其东部的横岭城和长峪城同样可以同时增援。
3、居庸关关隘空间的防御性特征
以往研究者关注居庸关,总是将焦点聚集在关城,至多是扩展到居庸关至八达岭的关沟一带,着墨于其防御的纵深5道防线,而并未对整个居庸关防区范围内的防御体系和关隘空间做深入研究。本文则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将关注的视角继续放大,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居庸关防区范围内,探讨其防御性关隘空间布局,对其进行剖析并概括出居庸关防区内关隘空间的防御性特征。
第一,纵深作战,横向联防
明长城的战略部署都是以长城为依托,沿长城一线,分段布置军镇,并沿纵深防线设置层层防御城,共同作战,居庸关也不例外。二居庸关”军事防御性关隘空间的分布体现了纵深沿关沟一线层层设防,同时8条外围防线横向联防的空间结构特征。岔道、八达岭、上关、居庸关及南口由北向南依次建城,强烈的纵深感构筑了居庸关的主轴。建造者充分发挥“其隘如线,其侧如倾升若打参,降若趋井”之地形优势,诱敌深入,请君入瓮,最终给以最沉重打击。纵深作战是正面抵御敌军的入侵,其空间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浓郁的场所感。分路设隘,横向联防的军事布局手段又使得居庸关的关隘空间以关沟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展。如居庸关东路防线,在灰岭口地方筑灰岭口城1座,城内驻把总一员统之,管理由南口城迤东一路隘口,灰岭口城建于防线中部,全线隘口的军队皆受之调配。
第二,点线结合,网状防御
各种级别的关隘城池都是居庸关军事防御体系中的节点,点与点相互联系,构成防御线最终形成网络状防御体系发挥整体作战的效力。各关隘无疑是作为点式防御的支撑,增强整条防线的稳定性。同时,每路防线都建有1城,由守备或把总驻扎管理这一路的长城防务。如西路防线,设守备一员,驻白羊口城,口外空旷,又设置了3路防线,横岭、镇边和长峪,分别设把总一员守之,这样就形成了西路网络状空间布局。关隘空间是通过营建者对地形的巧妙利用,对某一区域内关键性隘口或通路加以控制,以形成疏而不漏的网状防御格局,产生了场地防卫的布局意象,表达出强烈的防御感。
第三,多级节点,整体制防
节点的设置也是有层级性的,居庸关城是整个防御体系中最大的节点,也是终极核心。八达岭城、南口城、岔道城、白羊口城、镇边城、横岭城以及长峪城等则是二级节点,以拱卫关城为目的,分布设置在居庸关防区各个重要的战略点。关沟纵深防线中的5座关城,既是联防重镇,又能够独立作战。关城的选址和营造均表现出审慎的设防意匠,如八达岭和居庸关两节点,一个踞守着关沟制高点,一个则安处于关沟最宽敞地段,可大量驻兵防守。二级城池周围也会择要地分布军堡加以拱卫,即是第三级节点,应为各防御城下属的隘口,它们一般分布于最重要、险峻的地段,肩负着最主要的防御任务以达到整体制防的目的。每级节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高级别的节点控制低级别节点,低级别节点反过来又会影响高级别节点。
4、结语
于今而言,居庸关虽已失去其军事防御的价值,但它作为历经千年洗炼、承载历史变迁的`活化石”,仍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军事家在营建思想、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的探索。透过对居庸关这座“雄关如铁”防御性关隘空间的深刻剖析,发现它无论从设防体系还是空间布局,都是我国古代军事体系关隘空间的典范。相信作为珍贵的长城文化遗产,它记录下的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形态,更作为一种精神财富被传承。将居庸关的研究领域扩大无疑对从整体着眼、全局出发来梳理整个居庸关的防御思想、防守体系以及关隘空间的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蕴藏在居庸关防御体系中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价值还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的发现、研究和总结,目前学术界对居庸关防区还鲜有研究,期望以此文引起同仁的关注与共鸣。
(《建筑学刊》2010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