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2016年版)

(2016-08-23 13:33:39)
标签:

转载

分类: 集邮、收藏、文玩

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

(2016年版)


    第一条  原地集邮竞赛性展览
    1.1  参照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ACPF)集邮展览各项规则,结合我国原地集邮展览实践,制订本评审专用规则。
    1.2 原地集邮竞赛性展品
    由贴票原地封,以及原地实寄邮政用品为基本素材,按本规则第四条规定的分类编排的邮集。
    1.3  本规则所述的“贴票原地封”,包括贴邮票的封、片、简和信卡等。
    1.4  本规则所述的“邮政用品”,包括预印邮资图案的封、片、简和信卡等。
    第二条  贴票原地封
    2.1  贴票原地封简称原地封
    原地封是在邮票的原地用销票邮戳销票的实寄封。
    2.2  邮票的原地是指:与邮票题材内容直接关连的地点。
    直接关连,是指邮票题材内容一方,与对应事物众多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少数几个方面,两者之间在地点上的对应关系。
    2.3  邮票的题材内容包括以下二项,是邮票原地溯源的依据:
    2.3.1 邮票的主题(集中表现为邮票的名称),以及邮票(小型张、小全张、本票、版张票等)上与邮票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说明。
    2.3.2 邮票的主图。
    第三条  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
    3.1  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的题材内容是指以下三项,是原地溯源的依据:
    3.1.1 邮政用品的主题名称。
    3.1.2 邮政用品的邮资图案。
    3.1.3 邮政用品上的封图或片图,但不含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封片上邮资图以外的加印图案,以及用户自行加印的图案。
    3.2  原地实寄邮政用品在原地方面的其他规定,和贴票原地封相同。
    3.3  从邮政用品上剪下的邮资图另行粘贴的,或邮政用品不裸露交寄的,不能作为贴票原地封或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使用。
    第四条  展品的分类
    4.1 专门研究类
    对贴票原地封或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进行传统、原地邮政历史,以及原地集邮方式研究的展品。
    4.1.1  传统研究
    传统研究的展品,是指以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时期的,某一邮票种类的贴票原地封(或者某一种类的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按发行时间、志号、或邮政用品的发行序列编号进行编排的邮集;对分组发行的某种题材邮票原地封进行研究的邮集;按题材内容进行编排的邮集。非首日封可以作为素材;相关封不能作为素材。
    研究内容可以是:邮资票品的设计、印制、版式、发行和使用等;原地封载体或贴票方式及销票邮戳等。
    除本规则“专题类”编组方式以外的具有系统研究内容的邮集。
    以原地封为素材的展品只采用贴票原地封为素材;以原地实寄邮政用品为素材的展品只采用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为素材。
    4.1.2  原地邮政历史研究
    整部展品反映原地邮局,包括原地临时邮局的原地邮政史实。
    具体指,邮票发行首日,在邮票原地涉及到与原地实寄有关的邮政业务种类及资费,包括各种原地邮品上的原地销票邮戳,以及邮政副戳、签条等为对象,进行收集与研究的邮集。也鼓励研究非首日的原地封作为比对。
    对某一原地邮局历年原地封日常营业所用邮戳、签条变迁等进行研究的邮集,包括首日和非首日原地邮品,1986年以前的可以全部为非首日的原地邮品。
    对原地邮戳的专门研究,但须避免单一邮票的大量相关地邮戳的邮集。
    4.1.3  原地集邮方式研究
    原地集邮方式而形成的不同集邮素材组成的邮集。如原地邮局选择、贴票方式、邮戳选择方式等原地封基本要素研究组编的邮集。
    4.2  专题类
    专题类,是指以叙事方式展开编排的邮集。展品围绕一个选定的叙事主题而展开;对原地素材范围较窄的选题,也可按邮票发行目的或以邮票图案内容作为专题的编排形式。
    4.2.1  专题类展品的素材以原地封和原地实寄的邮政用品为主体,不应低于全部素材的90%(相关封的比例平均约低于每框2枚,并应注明是相关封);允许少量使用早期销票未经实寄的原地素材,不大于整部邮集的5%(平均约每框1枚),并建议尽量避免。
    4.2.2  专题类展品素材的多样性,表现在展品中原地封邮政业务种类的多样性、邮政戳记的多样性、原地实寄邮政用品种类的多样性、原地封载体的多样性等;提倡在展品中采用各国(地区)的原地邮品作为素材。
    4.3  一框类
    以“专门研究类”或“专题类”方式编排的一框邮集。
    第五条   展品的规模
    专门研究类、专题类:3框或5框;在历届原地邮展获得金奖的,允许8框。
    一框类:1框。
    第六条  展品的评审内容
    6.1  处理
    展品纲要页中,“标题”反映了邮集的选题,“前言”是对展品的主要内容、素材范围、编排方式的说明,“目录”是展品编排的具体展开,三者之间要一致。3框和5框展品要有二级目录。
    对素材的处理,是否采用得当,与展品所选主题以及展品的编排展开相适应;
    展品所用素材对于所选主题的相对完整程度;
    专题编排形式的展品在内容和表现方法上的新颖或拓展。
    6.2  重要性
    展品所选主题在邮政史、原地集邮史上的重要程度;
    所采用的素材在展品研究内容,以及原地邮政和集邮史上的重要程度。
    6.3  知识
    对展品所选题目及专题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所采用素材的原地知识了解的程度;
    对邮政业务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原地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6.4  研究
    对展品所选题目或专题内容的研究;
    对采用素材原地知识的研究;
    对素材销票邮戳原地精度的研究;
    对素材中邮政知识的研究。
    以上这些知识和研究,包括集邮界已有研究成果在展品中的反映,以及展品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
    6.5  品相
    采用的素材的完整性。包括邮票的完整、邮戳的完整和清晰程度、标签和副戳的完整、信封的完整和清洁。
    6.6  收集难度
    整部展品所用素材的早期性、给据函件业务的种类与资费相符、寄件人及收件人的分散程度、邮品的存世量,以及邮品的珍罕程度。
    还指,某些素材价格并不高但难以收集的程度。
    6.7  外观印象
    整部展品的外观整洁;
    每张贴片的具体制作的整洁;
    每件邮品的合适说明;
    展品的规模(框数)。
    第七条  展品的评审计分
    处理和重要性         30分(20+10)
    知识和研究            30分(15+15)
    品相和收集难度     30分(10+20)
    外观印象               10分
    总计                      100分
    第八条  最后条款
    本规则自公布日起开始试用。本规则将随原地集邮的发展,在原地集邮展览中不断加以完善。
                                          (东联原地集邮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起草  童国忠执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