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提出推动长城、运河、西山三个文化带建设
(2016-08-04 15:58:09)
标签:
长城运河西山三个文化带 |
分类: 时事、评论、新闻、杂谈 |
北京首次提出推动长城、运河、西山三个文化带建设
2016-08-0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马北北 曹秋月
中青在线北京8月2日电(曹秋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马北北)今天,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展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发展格局中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将“推进长城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列入了主要任务。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介绍说: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北京域内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修建于明代,东起平谷西至门头沟途径北京6区,全长573公里。
据初步统计,北京长城已开放点约17处。其中八达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4处为国家级4A级景区。
北京市建设长城文化带,计划利用5—10年的时间,使历史上拱卫京城的军事设施成为当今北京北部的历史文化体验带和生态环境保护带。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北京段大运河由昌平至通州途经六区,南新仓、什刹海等10处点、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玉河故道、澄清上闸等列为世界遗产点段。
北京市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工作,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开展了大量保护管理工作。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深入开展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
于平指出:西山文化带,北京从西南太行山余脉到东北的燕山山脉三面环山。
历史上“西山”泛指京西南太行山余脉“大西山”和京西石景山八大处至香山及部分山前地带的“小西山”。西山文化带部分涵盖二者范围,涉及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以及西城区等部分区域。
“西山文化带”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可概括为五大特征:1.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特征鲜明的皇家文化;2.以大觉寺、卧佛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3.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4.以景泰陵为代表的陵墓文化;5.中西文化交流场所、传统与科技联合的舞台。
近年来,北京市对“西山文化带”区域内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修缮。香山二十八景等历史建筑及历史景观得到进一步恢复。圆明园遗址考古和保护展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时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文物得到全面保护。
北京市提出长城、运河、西山三个文化带的建设,有利于疏通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为构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点线相连的历史文化景观与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础。依托北京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而带动包括京津冀三地三个文化带周边区域社会文化及区域经济更好地全面发展。
(文化副刊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