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2016-05-26 12:54:04)
标签:

转载

分类: 集邮、收藏、文玩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1

敦煌,坐落于贯通我国东西部的大通道河西走廊的西端。中国古代,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贸易重镇,也是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原地区的主要枢纽。正是出于这两种因素,自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起,由佛教僧人和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中的佛教信众出资,在敦煌东南50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陆续开凿洞窟,建造塑像,绘制壁画,弘扬佛法,这些洞窟群后来被称作“莫高窟”。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朝代的连续修凿,至今存有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尤其是莫高窟的壁画,内容博大精深,造型生动丰富,色彩富丽堂皇。

敦煌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大致可归纳为六个大的方面:一,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宣扬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佛祖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苦修行善”“因果报应”的理论,一般用长篇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二,佛教历史故事,将史籍记载的佛教圣迹、高僧事迹、感应故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唐僧取经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画成故事画,也有一些瑞像图、戒律画等;三,因缘故事,宣传释迦牟尼度化众生及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身的故事;四,比喻故事,将佛经里深奥的道理,画成通俗易懂的故事画,包括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使佛教信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五,供养人像,就是该洞窟修建的投资人、赞助者或修建者等画像;六,装饰图案画,主要分布于石窟的藻井、椽间和许多故事画的边饰等处。

正因为敦煌壁画具有如此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271日和195391日,中国邮政 就连续发行了两套敦煌壁画的特种邮票:3《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14枚和6《伟大的祖国(第三组)敦煌壁画》14枚。将这两套邮票编入“伟大的祖国”系列之中,显然是把敦煌壁画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和灿烂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此之后,又分别于1987520日、1988525日、1990715日、1992915日、1994716日和1996815日分别发行了有关敦煌壁画题材的特种邮票6套共24枚及小型张3枚。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对敦煌进行过艺术考察。在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有保管部门负责同志的全程陪同,笔者将莫高窟60多座艺术价值较高的石窟基本上参观了一遍。在被敦煌雕塑、壁画惊人的艺术成就震撼的同时,也对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不惧艰苦、甘于寂寞、科学严谨、默默奉献的工作精神深深感动。敦煌莫高窟最初设立的保管和研究机构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442月成立,常书鸿任所长,初建时员工仅有十余人。19521953年发行这两套敦煌壁画邮票,距研究所的建立仅短短的八九年时间,应该说,当时研究所对敦煌文物的调查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手不足,资料短缺,因此,在这两套邮票中,壁画年代的确认和内容的辨识方面出现了一些差错,这是客观条件所致,我们应当给予谅解。

3-1(图1 票面左侧竖标题目和年代:敦煌壁画·狩猎·魏(公元386-580)。

首先纠正一下该票标注的年代。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势力逐渐强大,鲜卑人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534年,由于内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公元534550年)和西魏(公元535556年)两个政权。北朝五代政权有三个以“魏”称,所以,邮票以“魏”标注作品的年代过于含糊,而且时间也对不上。公元386年为北魏的建国时间,但“三魏”均无结束于公元580年。实际上票面上这幅画选自莫高窟第285窟,壁画绘制年代为西魏时期,准确时间应为公元535556年。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2

285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座,1952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敦煌壁画开始进行整窟原大原色的临摹,首选的就是285窟,这也对邮票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这两套邮票中有三张画面选自285窟。

285窟为覆斗顶方形窟,南北壁各凿4个禅窟,西壁开一大二小三龛,分别塑一佛、二胁侍菩萨和二禅僧彩塑像,窟顶藻井为3套圆形、3套方形图案,四壁与窟顶四披分别画有三世佛、七佛说法图、千佛图、菩萨、佛弟子、禅修僧人、胁侍菩萨、诸天、飞天、力士、药叉、沙弥自杀守戒缘品、五百强盗成佛图、施身闻偈语图等;中国民间神话人物伏羲、女娲、羽人、乘鸾仙女、海神禺强、风雨雷电四神、大力士乌获等,神兽神鸟开明、飞廉、朱雀、三足乌、金蟾等;人间景物有山峦林木、飞禽走兽,如天鹅飞翔、猕猴攀援等。T31所表现的射野牛画面,也是其中人间一景:一头庞大的野牛被武士追到山下无路可逃,只得吃力地往山上爬,武士趁机弯弓搭箭,准备射杀野牛。这一生动细节的描绘,为人间景色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这种近身肉搏式的狩猎情景,也是对鲜卑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勇猛个性的颂扬。

这张邮票票面设计是非常出色的,孙传哲先生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将野牛和武士的动态、神韵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3

62(图3

这是6中的第二张,左侧竖标的题目和年代为:敦煌壁画·伎乐人·魏(公元386-580)。   

首先,此票标注的年代是错误的。票中画面的参考图同样来自285窟,因此,年代应同样为西魏(公元535556年)。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4

其次,票面题目标注也是错误的。

票面图中的两个人物分别参考自285窟的不同部位,是邮票设计者(此套票的设计者是孙传哲和夏中汉两先生)将两个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票面图的左侧人物参考自285窟南壁东侧最下方(图4,其身份为力士。佛经中所谓“力士”,一是指大力的男子,二是指大力的种族。大力的男子又有“托座力士”和“金刚力士”两种。托座力士一般在佛座下方四周,呈托举状;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神“密迹金刚”,佛祖的“警卫队长”。在中国寺庙的山门殿中,一般塑两位金刚力士的塑像(讲究对称),头戴宝冠,脸呈忿怒之相,上身赤裸,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右边的力士忿颜闭唇,似发出“哼”声;左边的力士怒张大口,似发出“哈”声,因此这两力士也称为“哼哈二将”。古印度拘尸那迦城有一个种族,族人力大无比,《长阿含经》称其为“末罗”,义即“力士”,当时佛陀的棺椁即由末罗扛抬的。根据图4中力士所在最下层的位置及其奋力托举的姿势来看,其应为“托座力士”。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5

票面图中右侧的人物参考自285窟北壁西边两个禅窟门的中间(图5,其人头后有头光,身份为药叉。药叉在佛经里也称作“夜叉”,是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北方毗沙门天王率领的八大将即夜叉。药叉虽面目狰狞、外形丑陋,但轻捷勇健,能啖食恶鬼,惩恶扬善,是佛法的护卫者。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将其画成对打角斗、持带狂舞或演奏乐器等千姿百态。这尊药叉看似悠闲坐在禅窟门口,其实双目圆睁,左顾右盼,机警地注视着窟门周围的动静,是位禅僧的守卫者。

该票面题目标注为《伎乐人》。敦煌壁画中塑造的伎乐人形象,一种是民间乐伎,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王公贵族们在进行祭祀、飨宴、婚丧嫁娶等活动时表演歌舞、吹奏乐器的乐奴;另一种是天宫乐伎,指在佛国天界中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天神、天人等,或专指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的“音乐天”和歌乐神”。敦煌壁画中常将其描绘为体态丰满、飘带飞扬、手持各种乐器的“伎乐飞天”。该票面图中两个人物的姿态,既不是跳舞,也没有奏乐,与伎乐人造型大相径庭。该票面题目应标注为《力士与药叉》可能更准确一点。不过,票面上的人物姿态画得活泼生动,目光炯炯有神。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6

63(图6

该票左侧竖标的题目和年代为:敦煌壁画·战斗·隋(公元581617)。

该票设计参考图也是来自285窟,因此,年代也应该为西魏(公元535556年)而不是“隋(公元581617)”。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7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8

285窟南壁上层用了几乎一整面墙的面积,描绘了《五百強盜成佛因缘图》(也称《得眼林故事图》),图中故事出自《大般涅槃经·梵行品》和《报恩经》等佛经典籍。故事说:古印度骄萨罗国有五百人造反作乱并沦为强盗,国王波斯匿派兵马武力征剿,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7左半部分即描绘双方对打的场面:最左侧五人是强盗(画面每一人代表100人),手持刀、枪、弓箭、盾牌,徒步与官军拼命厮打;其右侧是国王的军队,步兵举刀持盾冲在前面,后面头戴铁盔,身着铠甲,胯下骑着甲骑具装战马的骑兵,举臂呐喊,从四面包抄过来;这伙强盗哪里是官军的对手,最终战败,全部被俘(图7中下方);国王下令对强盗们进行审讯并挖去他们的双眼(图7右方);强盗们被逐放山林,山中小鹿望着这伙身受酷刑而嚎啕大哭的人群也深表同情(8左侧);佛祖恰好路过这里,见此情景,怜悯之心大发,遂以神通之力将雪山香药吹入强盗们的盲眼中,使他们眼睛复明,随后现身为他们说法(图8中部);五百强盗接受了佛祖的教诲,皈依佛法,剃度出家,隐居山林,潜心修行,最终成佛(图8右侧)。壁画作者将故事中的八段情节巧妙地画在一幅画面中,其间以山石、林木、建筑分隔,每段故事画面既有独立性,又与前后故事自然连贯,这是敦煌壁画故事连环画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63票画面表现的是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画中第一段《战斗》的局部画面。邮票设计者选取三个姿态各异的强盗与官军一个步兵、三个骑兵厮杀的场面,人物和战马的动态比壁画原作更加剧烈、夸张,使得战斗气氛格外紧张、惊险。稍有不足的是,骑兵的服装铠甲、头盔没有表现出来;“甲骑具装”(战马从头部到全身被铠甲覆盖)是北朝最有特点的战马造型,也被设计者忽略了。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9

61(图9

    该票左侧竖标的题目和年代为:敦煌壁画·马夫和马·魏(公元386580)。

该票设计参考图来自290窟,年代为北朝最后一个王国北周(公元557581年),而不是“魏(公元386580)”。

该票设计参考来自290窟中心柱西向龛坛沿壁画供养人行列中的一段《胡人驯马图》。画面中马夫瞪大眼睛,左手揽缰拉马,右手高举马鞭,正在教训一匹犟劲发作的骏马;马儿尽管性情桀骜倔强,但见到主人严厉起来,也有几分惧怕:后腿下蹲,整个马身用力后挫,马头拼命往下勾,似在等待重重落下的马鞭,而右前蹄高高抬起,下意识地去遮挡主人的抽打。这一生动的驯马瞬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也为壁画单调的供养人画面带来了动感和活力。

马夫高鼻深目,应是一位胡人。“胡人”这一称呼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战国策·赵策二》中写道:“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汉魏六朝及之前中原汉人所称的“胡人”,主要指中原以北、以西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周、秦、汉、晋时期),鲜卑(东汉、晋、南北朝时期),柔然(东晋、南北朝时期),突厥(南陈时期)等部落之人;同时,胡人也泛指西域及西亚、南亚地区之人。鲜卑等西北游牧民族与中原汉人相貌接近,因此,这位高鼻深目的马夫应是西域胡人,西域胡人经常在丝绸之路一带经营六畜,尤其多贩卖汉人喜爱的西域良马,并以良马易绢。《北周书·异域传》中写道:“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由此可见,当时胡商贸易的繁华场面。

[转载]张怀林:建国初期敦煌壁画(上)
图10

设计者对原参考图(图10进行了一些改动,画面气氛由紧张、动感改为舒缓、平和:马夫的鞭子不是被举起,而是插在马夫腰后;马的情绪不是惊恐万状,从眼与嘴的神情及欢喜跳跃的四蹄看出,马在愉快地期待着与主人出行;马身后还增加了一棵婀娜摇曳的小树,使画面更加轻松、抒情。设计者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赋予了画面崭新的思想内涵。

       ——刊于《上海集邮》2016年第6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