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2015-11-16 20:39:28)
标签:

苏兆庆

山东日照市

莒县

博物馆原馆长

莒文化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苏兆庆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莒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日照莒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总顾问。被誉为莒州博物馆的创建者和莒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今天上午,80岁高龄的苏兆庆老馆长向董耀会一行介绍莒文化,畅谈齐长城。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并且把他编写的几部介绍莒县历史文化专著赠送给我们。

莒州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与董耀会谈莒县历史文化和齐长城

~~~~~~~~~~~~~~~~~~~~~~

附:
莒文化的守望者  
2014年05月1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松松

    陵阳河,日照市莒县一条不大为人注意的河流,清清流淌,滋润莒人心田,年复一年悄无声息。1960年,连续几场暴雨将很多石器、陶片冲到陵阳河河畔,随后,3件带有陶文的大口尊在陵阳河遗址出土,在揭开莒文化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开启了苏兆庆在风雨文物路上的跋涉路程。

    在文物国度里“拾荒”

    苏兆庆把自己说成是拾荒者,“在文物的国度里,我只是一个偶有所获的幸运儿。”谈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寻宝路”,苏兆庆连说几个“庆幸”。

    1960年春天,莒县大旱,连续46天无雨。到了夏季,却又普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陵阳河遗址局部遭受冲刷。当时的陵阳乡文书赵明禄给他打来了电话:“河崖里冲出3个大陶器,看起来像3个大炮弹。”没来得及挂电话,苏兆庆蹬上自行车就赶到现场,土路泥泞,无法直接将这“大炮弹”带回,他让赵明禄带回家中保存。虽然发现每件器物胸部都刻有图画,但大雨冲出的“大炮弹”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苏兆庆的重视,也不明白陶器上的刻纹是啥意思。

    1969年,“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在北京开展,山东省决定将3个“大炮弹”展出。“我就像个逃荒人一样,将重约200斤的3个‘大陶缸’装箱,其中两个用绳一拴,胸前一个,背上一个,左手提着一个,右手还拿着车票,上下汽车和火车。”

    苏兆庆之所以敢这样干,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这3件文物的重要价值。3件文物在北京展览期间,首先引起了古文字学界的关注,称它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物证。随着“陶文大口尊”在国内外的展览,它就像当年发现的“甲骨文”一样,为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学界所瞩目。

    一切跋涉都抵不过兴趣

    在苏兆庆看来,一切跋涉和艰辛都抵不过兴趣。1976年春天,苏兆庆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莒县闫庄乡肖家河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只玉碗找到苏兆庆,问他们文化馆要不要这件东西,苏兆庆一看就说要。为了避免来者要高价,苏兆庆问他想怎么处理这件东西,来人说:“我想卖了这碗去买点猪饲料。”

    苏兆庆一听心里就有了底,“那时候,猪饲料才几毛钱一斤,可见来者并不会漫天要价。”苏兆庆花了60块钱低价买进了这只唐代玉碗,却受到时任莒县文化馆馆长的批评,“如今馆里经费这么紧张,买这东西有啥用。”

    苏兆庆说这东西很珍贵,花60块钱能买来就不错了。和馆长犟了一会儿,苏兆庆还是觉得很憋气,一气之下就找到了当时的莒县县委书记,对他说:“我已经40多岁了,想干点自己的事情,县文化馆以文艺为主,我想成立文管所,专门干文物。经费我去省文化厅要。”

    只有20平方米的莒县文管所就此成立。“年轻气性大,搁现在这个年纪肯定不能这么干。”苏兆庆微微一笑,话锋一转,“多亏了当时的冲动。”

    2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既是苏兆庆的办公室,也是他用来征集、收购文物的场所。逢县城大集,苏兆庆就开门收购文物,大集一散,他就把门一关,下乡去征集文物。“别的不敢说,就整个日照,肯定让我跑遍了。”

    1986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青年路南端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让更多人了解莒文化

    老苏是个大忙人,至少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

    “年轻时,整天想着收集文物和建好博物馆,老了就想着能让更多人认识莒文化,了解莒县。”苏兆庆自嘲有一张闲不住的嘴。向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讲解莒文化,成了他退休后的主要工作。

    刘云涛是现任莒州博物馆馆长,也是苏兆庆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只要有游客来,就要通知苏老,他不在馆里,就打电话通知。”虽然担心苏老身体吃不消,但对于师傅的固执,刘云涛无可奈何。

    3月9日,苏兆庆应邀来到莒县第四中学,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莒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讲座;3月27日下午,莒县司法局邀请苏兆庆为全体职工阐述了莒文化的“包容创造、礼义文明”精神内核。“这样的讲座每隔几天都会有一场,我很欣慰能有这么多人想要了解莒文化。”在苏兆庆看来,想要传播莒文化,要先让莒县人学习和了解它。“也许当导游比受访者更让他舒服。” 刘云涛笑着说,这是很经常的事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