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评头论足摄影展

(2015-01-02 14:24:04)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影视、书画摄影、艺术品
原文地址:评头论足摄影展作者:如歌194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评头论足摄影展

 

    前几天和老青年摄影沙龙的朋友一起参观了一个名叫特克斯的摄影展,大家边看边议,感觉挺有收获。现将我个人的看法及朋友们的评论简要整理如下。

    此影展的主办单位是新疆特克斯县政府,就影展整体水平而言,算不上是很高水平的影展,参展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也正因为如此,为我们读片、评片留下了很大空间。

    因为是现场翻拍,色彩与原片有一定差别,故评论多局限于构图、前期拍摄及后期技法等方面,对色彩不做过多评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整体气势恢宏,是典型的中国式摄影。但感觉右上角赶马人的后期处理痕迹太重,有意将赶马人周边淡化以突出赶马人挥鞭动作,强迫观者聚焦目光于此,有点不太舒服,就像你不笑我咯吱你也要让你笑。有朋友甚至怀疑赶马人是另P上去的,理由是赶马人坐骑方向与马群奔跑方向的不一致,在激烈快速的奔马现场能做到吗?。但此片获影展金奖,许是与表现的题材和地域特点有关吧,也可以看出影展评委的选片取向,这在后面的一些片子中还能看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看似和谐的构图画面,穿帮了:右下角空地布满了脚印,而且是城里人所穿皮鞋、旅游鞋的印记,说明当时是一大群人围着被摄者在拍摄。为什么不在拍摄前清理脚印,处理好细节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3.同题材的片子有好几张,有的获奖级别比此片还要高一些,但我很欣赏此幅作品:动感十足的斜线构图,虚实结合的场景呈现,泥土飞扬的气氛烘托,与众不同忽略人的面部表情而把牛的面部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4.难得的民俗片。除了左下有一妇女好像注意到了摄者外,其余人众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特别是斜面站立的妇女,其动作神态恰到好处。全片隐私的暴露也不算过分,可以为社会接受。说明作者不但将相机隐藏的很好,而且瞬间的抓拍技术也很过硬。应该点个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5.又一幅典型的中国式摄影,虽然画面很美,但刻意布置的摆拍场面过于明显:两条渔船同时同向撒网。国内的很多片子,画面过于完美反而容易让人感觉失真而不完美。我们甚至怀疑此片是同地点拍摄的两张片子的合成之作,因为片中远近物体的对焦均很精确,就像中国画的散点对焦,而不是我们一般拍摄画面的近实远虚(或远实近虚)。但此片也提示我们一种拍摄手法:第一张拍摄近处渔船,第二张对焦远方景物,后期利用雾气天衣无缝地将两张片子合成在一起。我个人不反对此种处理方法,自己也常用此招修饰图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6.影展中的奔马照很多,既彰显了特克斯的地域特点,也让我们看到了刻意的拍摄组织痕迹。片子很美,光线、烟尘的处理很到位,但《骏马奔驰》的一般性题目让我们总感觉作品缺了点什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7.差点被蒙了,仔细观察后,不得不佩服作者后期处理手法的高超:将许多动物单体或小团体片子捏合在一起,结合部的细腻处理让人很难分辨合成的痕迹。作品题目是《同在蓝天下》,按说应该是彩色片,作者却处理成黑白片,感觉就是要弥补不同方向光线射向处理的难题。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不同来向的光线痕迹。此片让我想起了留法摄影家王志平的片子,他在拍街景时非常喜欢将多次拍摄的片子合成在一起,非常有味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8.也许这又是一幅合成之作:第一次拍摄对焦房屋,第二次拍摄对焦树林,但合成技法不如P5撒网那张高明。有朋友认为后期做了反向处理以夺多人眼球,也不失一种手法,可以借鉴学习。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9.真不知评委因何入围这张片子!美吗?一点不美。除了以超广角大变形夺人眼球外,再无可取之处。有人喜欢用广角夸张来突出被摄物,处理得好没说的,处理不好就是弄巧成拙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0.非常漂亮的构图处理,非常到位的人物表情,特别是题目《NO PHOTO》(别拍),更是点睛之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1.又是一张题目与画面高度契合的作品。除了画面的十字构图外,《赶路》的标题让人赞不绝口:黄昏的色调里,奔走的牛群与路上的观光车,都有自己的家,都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好的标题,有是会为一张片子锦上添彩,有时会为一张片子弥补缺憾,但给片子起个好名,真的很难很难。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2.引起我们争议的片子。阳光射落在草地上,明亮耀眼,湖水却处理得很暗很暗,隐约可以看到水中森林的倒影。明暗处的过度部分缺少层次处理,总体视觉感觉不太舒服。也许作者就是追求这样的效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3.《牧归》,视觉挺舒服的一张片子。雪地、树木的黑白色调与马群的淡彩色调很协调,右方围栏与《归》很切题。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4.同样不明白评委如何入眼这样的作品。三幅(或四幅)合一,比例失调,结合部处理极其不协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5.构图巧妙的作品,如果没有下方的六眼火口,片子就要大打折扣,流于一般。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6.与其说《闹春耕》,不如说表现了中国民俗摄影的现状:一边是传统加表演,一边是围得水泄不通的摄影爱好者。国内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附加了太多的表演性质,浓烈的商业气氛破坏了画面的协调,不如给片子另起个名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7.《晒佛路上》,同样的民俗片,你看不到一点点商业化的不协调,真实的氛围让人感动,色调处理的很棒,与整体环境氛围很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8.构思巧妙,但总感觉哪点不到位?房脊曲线的表达有些突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有关《叼羊》的作品也有很多幅,是那个地区的特色。这张感觉最好,很真实、很到位的抓拍,形态、虚实都处理的很好。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0.眼神,皮肤质地表现得都很好,只是感觉人物心理内涵的表达少了点。我们沙龙的朋友也拍了不少类似的片子,一点不比这张差。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1.同样的围巾遮面,不同的构图和艺术化处理很为这张片子加分,不枉金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2.一幅看似很容易拍的构图画面,实则很不容易拍好,不信你去桦木林里试试。还有些竹林的类似构图也是同样看似容易实则难。这里有远近虚实大小粗细等多种的比例关系需要协调,而你在拍摄时又不能过份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3.很喜欢这样的画面,简洁干净,俯瞰的视角不低不高恰到好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4.评头论足了半天,并不是说我就能拍出比他们更好的作品。反之,拍不出比他们更好的作品,也不是就不能评论他们的作品。就像文艺评论家,写作品,写不过作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犀利的语言给作家“挑刺”。再者,练习看片评片,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的鉴赏力,提高我们的摄影水平,这就是我们要在影展上评头论足的原因,也希望这样品头论足集体看影展,共同七嘴八舌的机会能更多一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