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2014-01-28 20:07:09)
标签:

德国长城

分类: 集邮、收藏、文玩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是罗马帝国在上日耳曼行省(Germania Superior)和雷蒂安行省(Raetia)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建筑于83年到260年间。它把罗马帝国和未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分隔开来,从莱茵河上的波恩延伸到多瑙河上的雷根斯堡。总长568公里,包括至少60座堡垒和900座瞭望塔。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德国有个"千里长城"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吕鸿   发布时间:2010.02.10  

    除了中国著名的“万里长城”之外,德国也有一段引以为自豪的“千里长城”,它位于德国巴符州、莱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作为古罗马帝国边界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7月15日正式将“德国长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7月31日,在“阿伦长城博物馆”,工作人员奥伊特诺伊尔女士向我介绍说:“人人都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非常雄伟,而‘德国长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数百年来,挖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从阿伦到赖瑙,从埃林根到魏森堡,最后到今夏刚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多瑙河名城雷根斯堡,我虽然只是踏访了“德国长城”的后一段,但那本来非常陌生的德国长城容颜在我的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2000年前,古罗马帝国疆域辽阔,绵延5000多公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虽然强盛至极,但也不得不像古代中国一样,在北部边境筑起一道城墙,用以抵御外族入侵。那时,欧洲北方民族文化落后,被古罗马人称为“野蛮人”。在还没有筑起城墙之前,古罗马帝国大多以易守难攻的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等为天然边界。

    公元100年到260年,约两万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据考证,这条形似“Z”字形的长城起自莱茵布罗尔,经过科布伦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雷根斯堡,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

    “德国长城”是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及900座简易瞭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军营组合而成。起初,简易瞭望塔都是用木头建造而成,与栅栏组成防御工程,后来的一些简易瞭望塔主体结构用石砖建成,但顶部依然是木质结构。

    德国长城委员会负责人安德烈亚斯·蒂尔告诉我,简易瞭望塔是否与当时中国长城的烽火台类似,用烽火信号快速传递异族入侵的消息,迄今还没有得到完全考证,但“我们认为是用烽火信号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传递的。简易瞭望塔之间相距400米,均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

    事实上,“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是军营。“阿伦长城博物馆”现址就是当时古罗马一座很大的军营。军营的构造类似中国古代的“四方城”:城门分正门、边门和中门,上有瞭望塔,城墙将各个方向的城门连接起来,城内有指挥所、士兵宿舍等。

    非常有意思的是,古罗马人或许特别喜欢洗澡,凡有军营之处一般都设有澡堂,而这些澡堂也对平民开放。魏森堡军营附近数百米就有一个被挖掘出来的非常完整的澡堂,现已被辟为博物馆。

    公元260年后,在异族的不断进攻下,国力日渐式微的罗马帝国再也无法统治辽阔的疆土,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其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但仍残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渐消失。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据记载,至少在1780年时还能看到部分石墙的遗迹,可惜当时残存的石墙也“难逃厄运”:被老百姓搬回家盖房子去了,或者干脆被利用盖起了民宅。在雷根斯堡老城,黑色的古罗马军营石墙与现在的居民楼合为一体,或许就是最好的佐证。

    根据长城博物馆的文献,欧洲人研究“德国长城”的历史始于1455年。数百年来,从事“德国长城”历史的研究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英国哈德良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第一段古罗马“边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向重视文物古迹的德国随即进一步加大了对古罗马帝国在德国“边界”的历史和文化的挖掘研究。

    1997年,在阿伦和魏森堡两个城市的倡议下,德国推出了“德国长城之路”旅游项目,并在阿伦建立长城博物馆,重点介绍“德国长城”历史。2003年,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德国成立了“德国长城委员会”,统一从事维护、研究和宣传“德国长城”工作。

    “德国长城”全名叫“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上日耳曼和雷蒂安是当时古罗马管辖下的两个省份。该长城对当时保护古罗马境内百姓的生活和贸易往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它是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德国长城委员会正在制定一系列计划,加大对“德国长城”的宣传力度,使其成为德国旅游地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

                    北欧也有长城
            世界文化遗产: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长城

                                   陈明远
   
    古代不仅中国有“长城”,公元2世纪(相当于我国东汉时期)古罗马帝国也有长城,而且有两条—— 一条在今英国境内,上文已介绍了;还有一条在今德国境内,就是“日耳曼长城”,那是作为古罗马帝国北方边界的一部分,令如今的德国人足以自豪的名胜古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7月将“日耳曼长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日耳曼长城的大部分深埋在地下,数百年来,一直在进行挖掘和修复工作。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大约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绵延5000多公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跟东方的汉帝国一样,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罗马帝国在北欧边境筑起一道城墙(英文名词 Wall“城”与“墙”相同),用以抵御外族入侵。那时,欧洲北方日耳曼民族文化落后,被古罗马帝国称为“野蛮人”(详见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著作《日耳曼尼亚志》所载)。在还没有筑起城墙之前,古罗马帝国大多借用易守难攻的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等作为天然的边界。

    顺便提一句,我们中国学生往往对于世界古代史有一种误读,以为古罗马的疆域限于地中海沿岸——今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一带,岂不知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在今英国、德国的中部一线;所以英格兰和德意志对于罗马帝国文明说来,好比辽东陕北对于汉朝类似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

    如今德国境内的古罗马日耳曼长城,距今约有两千年历史。起初,古罗马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 又音译为图密善,拉丁文 Titus Flavius Domitianus  汉文神学书籍译作多米田王,公元 51-96年)在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建造了一些军事防御工程,以弥补边境河流山脉等天然屏障的不足。这就是古罗马帝国北部长城的雏形。

    后来,在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53年—117年,古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第二位)时期由于军事需要,这些边防工程不断地扩建、延长,起初城墙用土筑成,并在城头设置了木栅栏。
    到了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76年—138年,外号勇帝,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三,图拉真的养子也是西班牙人,117年—138年在位)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又将内卡河和多瑙河之间的界墙向北移了数十公里。
    公元100年到260年,大约两万古罗马军人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一道长达550公里的砖石结构的防御工程——“日耳曼长城(边墙)”,可算得上欧洲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边墙附近的萨尔堡要塞

    再要顺便提一句,两千年前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长城和哈德良长城(横贯不列颠岛)的石砖建筑,可要比汉朝的“汉长城”坚固结实得多——
 
    【附注】汉初,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年)维修了秦昭王时所筑的土垒长城(塞):《史记·高祖本纪》载“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先后任用卫青和霍去病三次率兵出击匈奴。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先后四次大规模地修筑“汉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以及交通要道。沙漠缺少石料、也没有烧制大砖,汉长城采用当地的小块砾石和红柳;在黄土高原,汉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都没有能够用石料和大砖。所以风化严重,至今只残存很少遗迹。至于目前所见的大型石砖结构的长城,乃是500年前明代修建的。——关于秦汉长城与古罗马长城的对比研究,我另有专著探讨。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据考证,这条日耳曼长城形似“Z”字,起自莱茵布罗尔,经过科布伦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雷根斯堡,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
    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长城和汉帝国长城的作用很类似。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在北部边境筑起一道城墙,既为古罗马巡逻部队提供了保护,又用以抵挡外族入侵。
   “日耳曼长城”全名叫做“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城”(Der  Obergermanisch― Raetische Limes )。“上日耳曼”和“雷蒂安”两地,是当时古罗马帝国管辖下的两个北欧行省。这条长城,对当时保护古罗马境内的生活和贸易往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它成了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
 
    “日耳曼长城”是由石土砖墙、壕沟、栅栏,900座瞭望塔(哨防台)以及120多座大小军营组合而成。起初,瞭望塔是木结构建筑,与栅栏组成防御工程,后来的一些瞭望塔主体部分用石砖建成,顶部是木质结构。瞭望塔的功能是否与当时中国长城的烽火台类似?有学者认为古罗马也是用烽火或其他方式传递边境战事讯息的。瞭望塔之间相距400米,均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
  德国邮票上的德国长城——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

    实际上,“日耳曼长城”是一连串的军营联结而成。例如现在的“阿伦长城博物馆”就是当时古罗马帝国一座很大的军营。军营的构造,如同中国古代的“四方城”:城门分正门、边门和中门,上有瞭望塔,城墙将各个方向的城门连接起来,城内有指挥所、军人宿舍等。
    非常有意思的是,大概古罗马人特别喜欢洗澡,凡有军营之处都设澡堂,而这些澡堂也对平民开放。
 
    “魏森堡军营”附近数百米就有一处非常完整的澡堂被挖掘出来,现已辟为博物馆。
    公元260年后,在异族的不断进攻下,国力日渐式微的罗马帝国再也无法统治辽阔的疆土,势力范围不断萎缩,“日耳曼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但仍残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渐消失。
    据史料记载,到1780年人们还能看到部分石城墙的遗迹,可惜当时残存的石城墙也难逃厄运:被老百姓搬回家做石料去了,或者干脆被利用在原地盖起了民宅。例如“雷根斯堡老城”,黑色的古罗马军营石城墙与居民楼合为了一体,就是最好的佐证。
 
    根据长城博物馆的文献,欧洲人研究“日耳曼长城”的历史开始于1455年。数百年来,从事“日耳曼长城”历史的研究一直在断续进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英格兰的“古罗马哈德良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这个消息的刺激和鼓舞,一向重视文物古迹的德国,随即进一步加大了对古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边界的考古发掘研究。
     1997年,在阿伦市和魏森堡市两个城市的倡议下,德国推出了“日耳曼长城之路”旅游项目,并在阿伦建立长城博物馆,重点介绍“日耳曼长城”的历史。2003年,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德国成立了“德国长城委员会”,统一从事维护、研究和宣传“日耳曼长城”的工作。
      如今,它是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德国长城委员会正在制定一系列计划,加大对“日耳曼长城”的宣传力度,使它成为德国旅游的又一颗灿烂明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