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暴露野外风化严重面临失窃 近万件石刻文物散落田野待保护
(2014-01-27 07:49:50)

暴露野外风化严重 不集中管理面临损坏盗失风险,记者调查发现——
近万件石刻文物散落田野待保护
2013年12月22日 北京青年报
“观察动机:日前,近年来北京地区最大文物盗窃案告破,被盗文物多数为散落市井郊野的田野文物。
北京的田野文物到底有多少?处于什么样的保护状态?为何不能集中管理?对这些问题,记者分多路进行了调查。”
日前,近年来北京地区最大的一起文物盗窃案告破,25件文物悉数追回,其中大多数是散落在市井郊外的田野文物。这也让人们再次对北京田野文物的现状产生了担忧。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北京市文物局、区县文物局、文保专家等多处采访了解到,由于概念模糊、难以界定等原因,目前北京对田野文物的数量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表示,仅以田野文物中数量最大的石刻文物而言,现在散落在民间的田野石刻文物大概有近一万件。
“没法统计。”北京市文物局执法大队队长赵建明表示,田野文物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市文物局主要负责国家级和市级文物的保护和统计,区县级及以下的普通文物的统计和管理归各区县进行。从实际操作上来看,数量庞大、交叉保护、不断更新等原因导致目前本市的田野文物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
赵建明表示,一些不在文物古建院内的文物、老百姓田间地头发现的文物、过去被毁掉的古建筑残留下来的文物等等,这些基本都可以算在田野文物的范畴内,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北青报记者查询了解到,田野文物主要指古遗址、古墓葬和石窟寺、石刻,由于它们大多散落于民间,管理力量有限,近年各地盗窃盗掘案件猖獗。国家文物局曾在2010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对田野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根据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北京市现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3840处。
北京田野文物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认为,田野文物的概念的确很难界定,包括田野石刻、残破的古建筑和遗迹等,但田野石刻是田野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从文献记载、实际调查、文物普查和逻辑推论等方式来测算,全北京市所有石刻文物的数量在三四万件左右,按照件(套)来算,大概在五六千件(套)左右。这其中包括一些被集中保护的、散落在田野中的、被毁掉的以及仍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如果除去1.5万件房山石经和一万多件收藏在首都博物馆、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处的石刻,可以推论出现在散落在田野中的石刻文物大概还有近一万件。
对于田野文物的保护状况,通过记者的调查,各区县不管是从数量统计还是从保护力度上,都十分有限。由于石刻石碑等处于露天状态,通常风化十分严重,亟待保护。另外,由于不能集中管理,田野文物的安全更让人担忧。例如,门头沟永定镇一个石塔的塔尖构建被偷走。文物专家、通州博物馆原文物所所长周良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田野文物被盗的事情很严重,这个势头没有被遏制,一些小贩子走村串巷收集这些石刻,大批收集来的文物被转卖到韩国及香港地区等。”各区县文物保护力量不足,这是现实存在的。目前,北京市场的文物贩子很猖狂,只要盗取了文物就有人高价收,已经形成“一条龙”犯罪链条,田野文物被盗的问题很普遍。
文/本报记者:赵婷婷 蔺丽爽
样本一
地点:海淀区门头村
石碑被荒草包围
无人看管
一片荒废桃林的背阴一隅,高大的石碑被铁栏杆围住,孤傲地矗立在阴冷的空气和茂盛的荒草中,尽显破败。不过,墓主人的身份在当年却十分显赫,清代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
位于海淀区门头村的礼王坟,因埋葬5位礼亲王家族成员而名气颇大。穿过枯萎的杂草丛,一块白色石碑的顶部从一个安静的院子里冒出,院子无人,北青报记者翻过两米高的砖墙入内,视线穿过一片废弃已久的桃林,完整的石碑才映入眼帘。
孤立的石碑几乎被荒草包围,四周围绕铁栏杆,地上偶尔散落着绿琉璃瓦。碑身高约5米,保存完整,顶部和四周雕刻着精美的龙形图案,显示出墓主人的显赫地位。驮碑的赑屃为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体型庞大,抬头望向东方。拨开荒草,露出海淀区政府于1992年立下的区属文保单位标识,刻在方石上的“礼王墓碑”四个字模糊不清。
根据史料记载,门头村礼王坟为家族墓地,葬有礼亲王代善,其子满达海、祜塞,孙子杰书,曾孙椿泰五位成员。礼王园寝坐西朝东,占地庞大,建有宫门、红墙、碑亭、享殿,月台上建有宝顶,但这些地面建筑均已毁坏,如今仅剩一块石碑,破败程度很难想象出当年的奢华。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区有近300件田野文物,礼王坟石碑保存还算完好,虽然政府在其四周安装了铁栏杆,但无人看管的状态仍令人担忧。
文/本报记者:李天际 摄影/本报记者:郝羿
样本二
地点:朝阳区四惠东地铁站附近
墓碑风化严重
被办证小广告覆盖
在京通快速路北侧,四惠东地铁站往东,路边的绿化带中有两通高约4米、宽约50厘米的墓碑,坐北朝南,但四周既没有护栏保护也没有文字介绍,只有一旁的告示牌写着它们是北京市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
两通墓碑周围的草地已经被踏平了,墓首、碑身、龟趺、海墁俱全,碑身上的雕刻雕工精湛,碑身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了墓碑主人的生平简介,不过因为久经风化所以部分碑文已经难以辨认,但落款日期显示为“康熙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这表明墓碑的确是已经存在数百年的文物。不过,在墓碑的正面和侧面有几块巴掌大小的黑色污迹,多在墓碑的下方和抬手就可触及的地方,细看就会发现,污迹下覆盖的是曾经贴在墓碑上的小广告,旁边还有几串“办证”的电话号码写在墓碑上盖住了原本就已不太清晰的碑文。
北青报记者在朝阳区文委的网站上查询得知,这两通墓碑属于清朝掌管江南织造的官员席图库及其家人,左边的一通是席图库父母诰封碑,额篆“奉天诰命”;席图库及夫人诰封碑位右,额篆“诰封”,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月二十三日。但席图库官职卑小,员外郎仅为从五品官员,因此史书对其人、其碑均无载,致其家世不详,事迹莫考。两通墓碑原来立于现今的京通快速路中间,当年修路时,墓碑向北进行了挪移。后来轻轨经过该地区,墓碑又被第二次挪移,立于现在的位置。
朝阳区文委工作人员表示,像席氏墓碑这样的文物属于田野石刻,在朝阳区有40多处,多位于古代家族墓地集中的地方,属于原址保护的范畴。多年来这些文物除了自然风化造成的破坏,人为的破坏也有不少,以前也考虑过加装护栏,但工作人员认为这会影响到市民对文物的欣赏,且加装的护栏也曾丢失过。文物科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不能搬走集中保护,这些留在原址的田野文物保护起来难度很大,也曾发生过文物丢失的案件,但是“一旦迁走,一半的文物价值就没有了”。不过,工作人员也透露,他们正在申请资金,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安装监控摄像头。
文/本报记者:董鑫 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样本三
地点:东小口镇太平庄村及霍营村
清代石碑挪过两次
庙门被垃圾堵住
在昌平区东小口镇太平庄村,一个离地有两米深的方形水泥坑里,一座外形完整的石碑静静地立在里面,坑的角落里还立着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嵩年墓碑”几个大字凸显了这个石碑的文物身份。尽管周围已经尽是高楼大厦,石碑所在的地面也已经比现在的地平面低了近两米,但石碑整体还算完好。
“这个碑是清代的,驮碑的龙头是后来安上去的,能看出来跟石碑的材料不一样,你看上面还有明显的接痕。”昌平区文物监督员王进说,这里是石碑待过的第三个地方,之前因为种种原因,石碑在村里被挪动过两次。原本周围的地面和石碑底座是一样高的,后来盖楼的时候周围都垫土垫高了,只有石碑所在的地方还保持了原来的地基。
在霍营村的深处,一座破破烂烂的庙宇掩映在村民的宅子里,如果不是外墙上挂着的“霍营村娘娘庙”的文物标牌,恐怕没人会把这里跟文物联系在一起。庙的正门外堆了很高的垃圾,庙门已经被封了起来,里面黑乎乎的,看不清状况。“早就封起来了,根本没人能进去。”王进说,前两年政府对古庙进行了加固,防止古庙倒塌。
文/本报记者:赵婷婷 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样本四
地点:东小口镇半截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