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2014-01-26 21:08:52)
标签:

居庸关

马神庙

旅游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2014年的生肖马年马上就要到了,与马有关的古建筑显然就是“马神庙”。今天来到昌平居庸关,找庙拜马神。
    这座马神庙位于居庸关关城南侧,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后又被毁坏。至1997年再次复建。
    马神庙院内共有三个殿:马神殿、马祖殿、马王殿。塑有马祖、马王、水草等神像。各殿供奉着马王殷郊、马王房星、土羊二神等11尊神。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到居庸关看北京仅存的一座马神庙

~~~~~~~~~~~~~~~~~~~~~~~~~~~~~~~~~~~~~~~~~~~~~~~~~~~~~~~~~~~~~~~~~~~~~~~~~~~~~~~~~~~~~~~~~~~~~~~

有关资料报道:

    北京马神庙:最早的建于隋朝 仅存的位于居庸关
             2014年01月15日    来源:人民网

    最早的马神庙
    位于原宣武区南横西街路南,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初称白马神寺。唐辽金时期香火极旺,后因金末元初的延年战火,元帝便另建新城(元大 都),此寺香火逐渐衰败,又因失修而殿堂倒塌,直到明洪熙元年(1425年),才被重新修缮。明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皇帝朱祁镇敕赐额名“白马禅 寺”,俗称“白马寺”、“马神庙”,并有多位高僧担任该寺的住持。从此该寺经历了200余年的兴旺时期,到了清初时仅留下一些遗迹和白马寺的地名。再后来 连寺中仅存的遗迹也没了,千年古刹,成为荒野。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建起了学校和居民区,但仍有人将此处称为“白马寺”或“马神庙”。

    皇家御用马神庙
    位于景山东街,明朝在此设有御马监,即御马圈,有数十名官员管理,包括掌印、监督、提督等。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修建了御马监马神庙(也称马神 祠)。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为马神祭日,朝廷都派钦差到此祭拜马神。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御马监改为阿敦衙门(满语牧群之意),康熙十六年(1677 年)改名为上驷院,隶属内务府,由皇帝特派兼管大臣总负责管理,并重建马神庙。乾隆二十年(1755 年)又将马神庙重建,直到清末该庙逐渐废弃。

    如今仅存的马神庙
    位于居庸关关城南侧西山麓,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后被毁坏,直到1997年才复建。居庸关地势险要,常 年有驻军,战马近千匹。修建马神庙是为了祈求战马健康,更具战斗力。该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四合院,正殿3间,坐西面东,歇山起脊形式,黑琉璃瓦黄剪边。南 北配殿各3间,硬山形式。殿内分别供奉着马王殷郊、马王房星、土羊二神等11尊神。传说这些神都与马关系密切。

    国家级的马神庙
    位于朝阳区东坝附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相传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燕王的坐骑青骢马在此役中救驾有功,故于此敕建马神庙。《日下旧闻考》载: “太仆寺每年祭马神,在通州北四十里安德乡郑村坝(今东坝),春祭在三月二十二日,秋祭在八月二十八日,前期题请谴少卿一员行礼。”此地的马神庙也是国家 举行祀典之地,可谓“国家级”祭祀马神的场所。

    尚存的马神庙地名
    位于海淀区阜成路,因历史上曾建有马神庙而得名。该庙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用以祭祀马王神。明清时此地为京西古道之一,时有往返京城与西山的马 队、驼队经过这里。为保佑骡马、骆驼等大牲畜四季平安旺盛,人们集资兴建了这座马神庙。清末时部分建筑被毁,尚有庙前的牌楼和残墙。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在其旧址上建立了私立钟氏育才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马神庙中心小学。而今马神庙早已消失,只有地名尚存,多条公交线路设有马神庙站,由 此可确定当年马神庙所处的大致方位。                                                           (户力平)

~~~~~~~~~~~~~~~~~~~~~~~~~~~~~~~~~~~~~~~~~~~~~~~~~~~~~~~~~~~~~~~~~~~~~~~~~
    北京历史上有过数十座马神庙  6月23日为祭祀日
          2014/1/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户力平

  问题一:马神到底是谁

  马神,即传说中的马王,俗称马王爷,全名叫“水草马明王”,又称“马天君”。其来历说法较多。有的说他是天上的天驷星,《南游记》称其“三眼华光”。 还有的说他是殷纣王之子殷郊,即《封神演义》里的殷郊。另说他是汉武帝时候的大臣、匈奴王子金日磾。归化汉朝之后,养马非常出色,被奉为马王,后来成为受 遗诏、辅助幼主汉宣帝的重臣。
  马神被民间视为神灵,在北方“五圣庙”中尊为五神之首。据传马王爷对人间万事洞察秋毫,弃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所以为人们所供奉。

  问题二:京城曾有多少马神庙

  有史学家考证,北京历史上有过数十座马神庙,明代《顺天府志》称,北京所附州县27个,有马神庙10座。

  清代北京不仅保留了明代的马神庙,还新建了数十座马神庙,只是规模大小不同。目前城区内可知大致方位的马神庙旧址有六七处。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 在正阳门煤市街西有“大马神庙”,在骡马市大街也建有马神庙;西长安街还有一座“马神庙”。而京郊也有多座马神庙,其中朝阳区东坝马神庙建于明永乐年间; 阜成门外的马神庙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位于门头沟王平村的马神庙建于雍正年间,为山西兴养骡马贸易者捐资修建。这些马神庙大多消失于清末和民国 时期,由于消失年代久远,已难寻其踪。

  问题三:谁去马神庙祭祀

  首先是官方祭祀马神。一种是与管理御马有关的官员,有供职于御马监、上驷院的官员、太监;一种是领兵打仗的武官和骑卒(兵),他们经常骑马征战,向马神祈求平安。

  其次是普通民众。一种是蓄养马、驴或从事马、驴、骆驼交易的人,如马市、驴市驼行的弟子;另一种是骡马车夫、驮户,他们常年从事赶骡车、马车,拉骆 驼,送人运货,所以希望得到马神的佑护,企盼生意兴隆;还有一种为磨油、磨面、磨豆腐等店铺作坊使用骡驴畜力的人家,也祀马神。

  这些不同类型崇拜和祭祀马神的群体,大都在每年六月二十三日到马神庙祭祀,相传这一天是马神的生日。清代《燕京岁时记·祭马王》称:“马王者,房星也。凡营伍中及蓄养车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

~~~~~~~~~~~~~~~~~~~~~~~~~~~~~~~~~~~~~~~~~~~~~~~~~~~~~~~~~~~~~~~~~~~~~~~~~

          独特的马神庙1号
            2013-09-07  来源: 北京晚报

  说起核二院的独特,首先应该说是她独有的地址:海淀区马神庙1号。核二院地处航天桥西北角,门牌号为马神庙1号,紧邻的院子都是以西三环或是阜成路某某号命名,直到现在也没出现马神庙2、3……号。马神庙仅独有1号的门牌地址,如同专为核二院定制的。
  由于核二院的保密性质,当年往来邮寄信件不能用真实地址,只能写“北京840信箱”。1986年国家统一实行邮政编码制度,说来真是巧合,当时核二院地区的编码正好是100840,后来才改为了100048。
  “核二院”最早全称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签订《原子能工业技术援助协定》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核工业设计机构。60年代初建的核二院办公大楼气势宏大,米黄色的外观明亮醒目,主楼有八层,高30多米,呈“U”字形布局。在办公大楼周围,有许多农田、果园, 还有一片片松柏林。
  上世纪60年代时出阜成门往西,远远就能看到这座带有传统建筑三段式与现代风格结合的大楼,它是当时市区西部的地标性建筑。
  核二院“以核为主”是立院之本,曾为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大型商用核电站、放射化工、核三废治理等工程自主设计的开拓者和主力军。改革开放后,曾参与了大量民用工程的设计,全国三分之一的啤酒厂是核二院设计的,还有制药厂、辐照站、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核二院从建立至今,始终保持有一个警卫连驻守。最初连队起床、集合、吃饭、熄灯等活动按吹号声作息。营地旁设单杠、双杠、鞍马、沙坑等让士兵训练、运动。
  核二院曾经是严格的保密单位。可以调入、分配到核二院的人,首先得进行政审、外调,必须政治可靠、历史清白,劳动人民出身,没有海外关系。那时核二院的年轻人领结婚证先得到单位开证明,还得过外调关,不符合条件的绝不给开证明,那结果不是调离核二院,就是与对方结束姻缘。
  由于核二院的设计任务多为国防建设工程,遍布祖国的天南海北,许多下现场的同志与院里联系,基本用写信方式进行。收发室每天除了收到报刊杂志,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有许多信封贴着漂亮精美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我们集邮的许多邮品是那个时期得到的。邮品都是信销票,主要是毛主席手写诗词、武汉长江大桥、八个样板戏、万吨水压机等题材的邮票,后来还有比较珍贵的第一套生肖猴票。上世纪90年代后,信件越来越少,而社会上的集邮不知怎么变成收集没用过的新品了,花钱就能得到整版的、全年整套的新邮票,失去了集邮的本意,感觉缺少了集邮的内涵。
  核二院组建之初完全为国防服务,吸收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有一年清华反应堆专业曾有一个班的毕业生全部被分配到院里工作。几十年下来,这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看到在院里见面打招呼的人、买菜行走的人、照看小孩的人,许多都是高级工程师,还有不少研究员级高工,也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设计大师。他们衣着朴素得体,谈吐文雅有礼。许多人大学毕业就分到了核二院,一直在北京生活,退休都十几年了,仍带着家乡口音和大家交流、畅谈。许多设计人员都能徒手写出漂亮的仿宋字,有些还具备绘画的素描基本功,几笔就能勾勒出建筑透视图。
  核二院住房在1998年房改以前是租赁房,职工每月要交房租水电费,房产科把收费工作委托到各个单元楼门,住户轮流负责代收单元楼内的房租水电费。核二院的知识分子各个都堪比财务人员,这种由住户代收水电房租费的运作从来没出过差错。
  核二院的知识分子脑子灵活,做事崇尚公平,遇事解决办法也多。在改革开放初期,过年过节院工会会发些食品、物品分给大家,有些东西无法细分,比如大筐 水果,按科室整筐领回,没有秤照样也可以均分,室里有几个人就将水果按人数挑出大小接近的几个,分别码放几行顺序排放,最后不够每行一个的由大家当时品尝。每人任意挑选一行就是一份,大家都觉得这样很合理。
  核二院的知识分子,对烟草的危害认识比较透彻,同事之间很少有吸烟陋习,影响到下一代也都远离这“爱好”,这些年院里超市经理深知卷烟没有市场,一年销售都赶不上路边销售点一周的销量,只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摆上几个空包装烟盒,算是有这种商品,长时间不动都落了灰尘。
  核二院的职工家属什么时候看都干净整洁,精神面貌良好,更显出知识分子睿智的气质。其实他们的气质是本身具备的学识和不间断地吸收各种知识营养,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


~~~~~~~~~~~~~~~~~~~~~~~~~~~~~~~~~~~~~~~~~~~~~~~~~~~~~~~~~~~~~~~~~~~~~~~~~~~

         北京城内仅剩一座完整马神庙
           博宝艺术网   2008-03-24   作者:任安云

    北京过去至少有几十处马神庙,但现在大多只剩下了地名,居庸关的马神庙也是1997年在原址修复的,这也是北京现存惟一一座马神庙。
  城八区内原马神庙有的连名都没留下
  据专家介绍,城八区内可知大致方位的马神庙旧址就有6处,现在这6处中只有海淀区的还保留着地名。据马铁汉先生介绍,培英胡同20号就是大马神庙旧址,但现在知道它是京剧大师王瑶卿故居的人更多;小马神庙旧址在培智胡同27号,现在也是民宅。昨天,在培英胡同20号,王瑶卿先生的重孙告诉记者:在这里住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它曾是马神庙。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两个马神庙好像解放前就不存在了,现在连地名也改了,但老街坊还知道这儿曾有马神庙,马神庙什么样儿却不清楚了。
  明朝时的御马监就设在现东城区景山东街,马神庙与它相邻,但记者向景山街道的工作人员打听时却没有找到相关线索。农展馆附近的原叫水草马王庙,也无从探求了。
  居庸关马神庙供奉11尊神
  来到居庸关,在长城管理处李沐禅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总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马神庙。这座马神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997年重修,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四合院。院内共有3个殿,分别供奉着马王殷郊、马王房星、土羊二神等11尊神。据李沐禅介绍,在古代,居庸关常年驻军,战马一般有近千匹。修建马神庙可能就是为祈求战马健康,更有战斗力。传说中这些神都与马关系密切,如土羊二神是引路、开路的神。
  北京马王庙多源于明朝的马政
  赵世瑜先生曾指导学生做过马神庙的专题研究,他说,北京过去马神庙多,主要是由于明朝时实行马政的缘故。统治者为防范北方民族,需要马匹充实战备,百 姓养马可以代替赋税,地方官有收马上交的义务,上上下下都希望马健康、繁殖旺盛,所以在地方官衙署、中央政府管马的机构——太仆寺和为皇帝管马的御马监等 处几乎都有马神庙。当时,祭祀马神甚至列入国家典仪之中,带有很浓重的官方色彩。
  到明中后期,马政废弛,马神庙渐渐靠近自然神崇拜。清朝关于马神庙的碑文就可以明白看出这一点,那些碑文往往主要述及马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朝供奉马神的多是马贩子、兽医、轿车行从业者等与马有关系的行业人士,又为马神庙添加了行业崇拜的内容。
  当然,我国祭马的民俗要远早于明朝,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驯化马,周朝的史籍中就有关于祭祀马神的记载。但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对马的崇拜也就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

      京城仅剩一座马神庙 过去马神庙现只剩地名
            2002-02-20  稿件来源:北京青年报

  马年新春以来,常有读者打电话向本报询问,北京有很多叫马神庙的地方,这些地方原先是不是真有庙?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请教了罗哲文、赵世瑜、许立仁和马铁汉等文保和民俗方面的专家,实地走访宣武区大栅栏原大马神庙街、小马神庙街(现为培英胡同、培智胡同)和居庸关长城脚下的马神庙等地了解到,北京过去至少有几十处马神庙,但现在大多只剩下了地名,居庸关的马神庙也是1997年在原址修复的,这也是北京现存惟一一座马神庙。

  城八区内原马神庙有的连名都没留下
  据专家介绍,城八区内可知大致方位的马神庙旧址就有6处,现在这6处中只有海淀区的还保留着地名。据马铁汉先生介绍,培英胡同20号就是大马神庙旧 址,但现在知道它是京剧大师王瑶卿故居的人更多;小马神庙旧址在培智胡同27号,现在也是民宅。昨天,在培英胡同20号,王瑶卿先生的重孙告诉记者:在这 里住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它曾是马神庙。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两个马神庙好像解放前就不存在了,现在连地名也改了,但老街坊还知道这儿曾有马神庙,马神庙 什么样儿却不清楚了。
  明朝时的御马监就设在现东城区景山东街,马神庙与它相邻,但记者向景山街道的工作人员打听时却没有找到相关线索。农展馆附近的原叫水草马王庙,也无从探求了。

  居庸关马神庙供奉11尊神
  来到居庸关,在长城管理处李沐禅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总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马神庙。这座马神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997年重修,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四 合院。院内共有3个殿,分别供奉着马王殷郊、马王房星、土羊二神等11尊神。据李沐禅介绍,在古代,居庸关常年驻军,战马一般有近千匹。修建马神庙可能就 是为祈求战马健康,更有战斗力。传说中这些神都与马关系密切,如土羊二神是引路、开路的神。

  北京马王庙多源于明朝的马政
  赵世瑜先生曾指导学生做过马神庙的专题研究,他说,北京过去马神庙多,主要是由于明朝时实行马政的缘故。统治者为防范北方民族,需要马匹充实战备,百 姓养马可以代替赋税,地方官有收马上交的义务,上上下下都希望马健康、繁殖旺盛,所以在地方官衙署、中央政府管马的机构——太仆寺和为皇帝管马的御马监等 处几乎都有马神庙。当时,祭祀马神甚至列入国家典仪之中,带有很浓重的官方色彩。
  到明中后期,马政废弛,马神庙渐渐靠近自然神崇拜。清朝关于马神庙的碑文就可以明白看出这一点,那些碑文往往主要述及马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朝供奉马神的多是马贩子、兽医、轿车行从业者等与马有关系的行业人士,又为马神庙添加了行业崇拜的内容。
  当然,我国祭马的民俗要远早于明朝,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驯化马,周朝的史籍中就有关于祭祀马神的记载。但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对马的崇拜也就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