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穷门外话张北

(2013-11-27 07:57:02)
标签:

无穷之门

张北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无穷门外话张北

             无穷门外话张北

                   作者:殘椛桺未敗  

    今天在单位看了本书,名字叫《无穷门外话张北》。

无穷门外话张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每每读来,胸膛中总会不可遏制地涌动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据史料载,其实早在飞将军李广之前近两百年,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就已把胡马打到“无穷之门”千里之外,使之不敢度阴山了。而“无穷之门”既是赵国寄托其远大理想的军事要塞,也是阻止胡马不能逾越侵扰中原的赵国北疆国门。
    “无穷之门”最早见于《战国策·卷十九·赵二》中“王破原阳”一章,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说服他的大臣牛赞同意他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时说:“昔者先君襄王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史记·赵世家》在叙述赵武灵王事迹时有:“十九年春正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战国策》、《史记》这些史料典籍中均提到了“无穷之门”、“无穷”。
    从《战国策》所载文字还可以看出,“无穷之门”是战国时期赵国开国国君赵襄子约公元前458年于古代国(今蔚县)与燕、东胡接壤的地方修筑的一座界定其疆域的军事要塞。文中的先君襄王就是赵襄子,“城域封之”就是“筑城境上,为之封域”。“无穷之门”是赵襄子用以界定疆域、显示实力、昭示后代并寄托自己远大理想的军事要塞。联系赵武灵王为赵国强盛而推行的“胡服骑射”,其“昭后而期远”的蕴意显而易见。
    赵襄子即赵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王霸称雄的春秋末代,死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儿子。公元前458年,赵简子去世赵襄子继承了卿位。对于位于常山之北的代国(今蔚县),赵襄子早在为公子时,已向赵简子表明了日后吞并该地的野心。《史记·赵世家》记载:“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 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史记·赵世家》还记载:“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者,遂兴兵平代地。”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赵襄子埋葬了赵简子后,不惜触犯古之守丧之大礼,在还没有除去丧衣的时候,设计宴请他的姐夫代王,借机将他杀死在酒宴上,唾手吞并代国。随后,为防止三胡(东胡、西胡、楼胡)之一的东胡的侵扰,保障边界安定,在代国北边张北县内野狐岭一带修建了名为“无穷之门”的军事要塞。
    谭其骧(1911-1992),中国历史地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部委员(院士)。谭其骧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倾注三十多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理图册》是当今内容最为详细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在这本《中国历史地图册》37-38页,战国时期赵国和中山国疆域图上,明确标注“无穷之门”在张北县南,即现在的野狐岭一带。同样的叙述在王利器(1912年生,曾为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教授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全译》中出现。“无穷”:地名,在今河北张北县南,何清谷(1931年生,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在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其对秦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赵国在赵武灵王时疆域大体有今陕西东北部,山西北部,太行山的东南山麓,北至河北省张北县南,南至河南省北部。强邻逼境,胡人骚扰,四面受敌,后顾之忧非常严重。”这些史学家的研究史料可确证,战国时赵襄子修建的“无穷之门”就在张北县境内,就在野狐岭这一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的天然屏障上。
    另一方面,我们从史料典籍所记地理方志上也可以相互印证。《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说:“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战国策·匈奴列传》中说:“赵襄子愈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晋北有胡林、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从中可以确认当时赵国北部疆域东北和燕国、东胡接壤,赵国是一个直接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的中原国家。而张北县战国时期正是游牧民族东胡聚集区地,野狐岭坝头一带是中原燕、赵国和胡人的天然分界线,赵襄子就在这里修建了“无穷之门”一界定其疆域,安定其边民,寄托其希望。而他的第七代子孙赵武灵王,牢固树立“先王开拓胡地,功业未遂。”“今吾欲继襄王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胡地中山必有我之”的思想。为实现远大理想,积极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强国政策,多次穿上胡人服饰,率领他的骑兵,出入无穷之门,越过九原要塞,开疆拓土,“不教胡马度阴山”。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高原。据《张北县志》记载:1917年始建县,因地处张家口北,故名张北县。

无穷门外话张北
   
《无穷门外话张北》刘河、乔玉主编


    张北镇
    张北镇是张北县人民政府驻地,四周由原城关乡所环抱。总面积33平方公里。1988年末辖7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6个居民委员会。
    据《张北县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张北镇北魏时为怀荒镇驻地;辽称燕子城,曾建行宫,是皇帝的避暑之处,系砖石砌成。金为柔远镇驻地,后升抚州;蒙元时期设高原县隆兴路、兴和路的建制;明末清初为北方少数民族驻牧地;民国6年(1917年)张北县公署从张市下堡移此。民国18年在旧城遗址基础上筑土城围,周长为6里71步,设有4门,东曰迎旭,南曰建安,西曰阜成,北曰定远。外有护城河。民国24年续建。至此,商号达五百余家,居民千余户,日渐兴盛。日伪察北盟公署、国民党伪张北县公署以及我察北专署曾置于此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粮油、牲畜、皮毛等产品的集散地,1945年解放,成立张北市,1948年第二次解放,设张北镇,属一区,1958年属红光公社,1961年属城关公社,1976年划出建立张北镇,1996年与城关乡合并统称张北镇。
    张北镇位于县境中心,地势平坦,海拔1398米。张家口通往坝上各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数县(旗)的汽车经过本镇。
    原城关乡地处张北县中部,东邻东营盘、郝家营乡,西和西北与馒头营乡接壤,南靠台路沟、油篓沟乡,东西14公里,南北12公里,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
    1948年解放建政,属一区。1958年建立红光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城关公社因位处县城周围而得名。1976年将东、西关划归张北镇。公社驻地西关民建巷,距县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零点九公里。1983年改名城关乡,1996年并入张北镇。
    全乡地势大部分属丘陵,西部为浅山区,平均海拔1366-1506米。北部有安固里河、东洋河,两岸较平坦。1958年建成的海子洼水库,汇集白沙泉水和安固里河水,库容量为550万立方米,可浇地一万余亩。水面面积五百亩,已养鱼多年。
    瓦窑湾:瓦窑湾位于张北镇北偏东8公里处,东洋河东岸。地势丘陵起伏,为栗钙土质。约1880年,有人在河湾东岸建窑烧制砖瓦,后来定居,得名瓦窑湾。
    窑儿沟:窑儿沟位于张北镇北偏东8.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土质。约1870年,有人从今万全县窑儿沟迁来定居,故名窑儿沟。
    和尚庄:和尚庄位于张北镇东北偏北8.5公里处。地势丘陵起伏,为栗钙土质。约1880年,有人从今万全县和尚庄迁来定居,故名和尚庄。
    大庙滩:大庙滩位于张北镇西北偏北5.5公里处,张化公路东侧,地势平坦,为栗钙质,呈碱性。约1828年,此地有一古老蒙古庙,周围有大片草滩,建村后,取名大庙滩。
    蔡家庄:蔡家庄位于张北镇偏东6公里处。地势丘陵起伏,为栗钙土质。约1890年,今万全县蔡家庄人迁此定居,得名蔡家庄。
    小黄土湾:小黄土湾位于张北镇东北偏北8.5公里处。地处丘陵,为沙土质。1920年,万全县小黄土湾村人迁此定居,得名小黄土湾。
    西梁:西梁位于张北镇东北偏北3.5公里处。地处坡梁,紧靠张沽公路,为沙土质。相传原在西梁和东梁之间有一村叫大黄土湾,1944年因村子土地潮湿,居民分迁于东西两边坡梁上,西边的村叫西梁。
    蔡脑包:蔡脑包位于张北镇东北偏北6公里处。地处西梁顶,为沙土质。该村建于清代,有蒙民大附近堆设脑包,得名财脑包,后更名为蔡脑包(脑包:蒙语,土丘)。
    海子洼:海子洼位于张北镇西北偏南5.7公里处。地处西山脚下,多系沙土质,呈碱性。约1880年建村,国村东洼地有一处水泊,故名海子洼。
    赐儿山:赐儿山位于张北镇西北偏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土质。1880年,今万全县赐儿山人迁来定居,故名赐儿山。
    树儿湾:树儿湾位于张北镇东北偏北2公里处。地处坡梁,为沙土质。于1910年建村,因位处县城北,原名城北村,后村旁栽了棵树,遂更名为树儿湾。
    三道洼:三道洼位于张北镇西偏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土质。1900年建村,因村周围有三道洼地,故名三道洼。
    新村:新村位于张北镇北偏东1.9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盐碱土质。1955年,修建官厅水库时,将官厅附近农民移来建村,取名新村。
    大东营:大东营位于张北镇西偏东6.6公里处。靠山临川,张北至大河乡公路由村中通过,为沙土质。该村原名元泉厂村,约在1910年份为两个村,此村偏东,故名大东营。
    九卜树:九卜树位于张北镇东南偏南1.8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栗盖土质。1880年建村时栽了九棵树而得名。(卜,坝上方言,棵之意)
    南壕堑:南壕堑位于张北镇东南偏北4.3公里处。地势丘陵起伏,为沙土质。约1780年建村,因位处壕沟南北两侧,壕南户多于壕北,故名南壕堑。
    星秀沟:星秀沟位于张北镇西偏南8.6公里处。地处山脚,为沙土质。约1880年建村,因位处星秀沟口而得名。
    小东坡:小东坡位于张北镇南偏东5.1公里处。地处丘陵,为沙土质。清末建村,因位处山坡,东高西地,故名小东坡。

                    时间:2012.6.15    来源:张北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