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古邑阳原开阳堡破败不堪
保护现状堪忧
2013年11月18日 凤凰网河北频道

开阳堡古朴厚重的城门。

厚重的城墙。
寂静、苍凉、破败。冬日的萧条让这处古老的村落显得更为落寞。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经常会两手揣进袖子,在墙根处懒懒地晒着太阳。
这就是古老村庄开阳堡,距张家口市阳原县城约20公里,现为浮图讲乡的一个行政村。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开阳堡是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北国古邑”、关内“楼兰古城”。
开阳堡有战国以来2300多年古邑的辉煌,有唐宋时代商贾云集的印记,有开阳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街道和城墙以及唐宋风格的建筑。
历经岁月洗礼,古堡虽不失古朴、厚重,但高峻的夯土城墙被剥蚀得如同天然的土山,更不必说千年的古建筑早已是破败不堪;精美的壁画或已坍塌,或斑驳不清,保护现状十分堪忧。

破败的观音殿。

阎王殿内壁画。
冬季的北方,乡野空旷,阡陌纵横,偶见路边一棵光秃秃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格外耀眼。
从阳原县城出发,半小时车程就到了开阳堡。一道厚厚的土城墙,约十米高,看起来很是厚重。
开阳堡城墙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10米,墙基宽5-8米。没有砖石,整个墙堡就地取材,用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夯实而成。这种土粘性极大,历经千年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仍保留了原来的轮廓,有的地段基本完好。
开阳堡坐北朝南,南面紧临一条河,早已干涸。在河与城堡之间有三个土堆,中间的一个土堆像一个龟的头,两边的两个土堆又像龟的两条腿,而开阳村就建在龟背上,且龟背的花纹就像村落的街道,城门楼向南延伸出一长条土台,土台与开阳堡之间有一条平缓的过渡地带,看上去就像龟的脖子,远远看去极像巨龟努力伸颈探头,伸向前面溪流做喝水状,因此谓开阳堡之形为“灵龟探水”。
据浮图讲乡副乡长张云峰介绍,开阳堡的古建筑,以玉皇阁、弥勒佛殿、关帝庙、戏台、城隍庙、真武庙、阎王殿、观音殿等为主要建筑群,这些建筑以宫殿式结构为主,颇有唐宋风格。
开阳堡街巷建筑为“八卦九宫”街道,大街呈“井”字形。城堡分割成九块称九宫,小巷按后天八卦“乾、坎、艮、巽、离、坤、兑”方位顺时针布局,以壮“威领统天”之势。
据说,2009年5月在开阳堡拍摄取景的电影《牛村规则》剧组开机前曾到全国很多地方选景,最终选择在阳原开阳堡村拍摄的原因就是他们从用飞机上发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村落布局。
从古堡北部进入堡内,没有人来人往的身影,十分寂静。在阎王殿前偶遇3人,上前询问,并非古堡中人,而是专程从几十公里处远的地方过来的。“这个村子历史厚重,值得看看!不过再不保护,恐怕就要消失了。”其中一男子说道。
眼前的阎王殿,黄砖灰瓦,墙壁底部的墙皮已脱落,甚至墙体处也有了裂缝。庙门紧锁,通过门下方破损的大洞进入殿内。殿内的浮雕建筑栩栩如生,壁画颜色鲜艳。可惜的是,壁画底部墙壁坍塌。每逢刮风下雨时,雨水顺着墙壁内渗,致使壁画局部留有雨水印迹。
凛冽的寒风顺着破损的窗户吹进来,让人不禁打个寒颤。

真武庙。

城门洞。
夕阳下的空寂古堡
站在玉皇阁上远眺,村里的民居都是土墙垒建,房顶上长满了荒草,多有空寂之感。
堡内民居多为土坯建筑,现存两座清代民居,正房建筑外部保存较为完整,其余各房破损严重。除寺庙存留为青一色的青砖灰瓦外,其余全是土墙、土屋、土路、土屋顶。
很多民居大门紧锁,土墙坍塌。“很多人都搬到了古堡北边的新村子,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因此,堡里居住的多是老人。”张云峰的一句话让人突然明白,为什么在堡内很少能看见年轻人。
“从外面来的呀?”周玉清老人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和记者打腔道。“平时来的人可多了,都来照相,今天人少。”
由于开阳堡古老的文化底蕴,北京、天津等很多外地人经常会到这里采风,尤其是一些摄影爱好者。
周玉清今年69岁,3个儿子都在山西大同打工,20亩地是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不让出去也没办法,这里条件不好。”老人叹了口气。“村里的人都是忙一夏天,歇一冬天,冬天没活儿干。”
“年龄大了,去县城不方便,经常会有商贩过来卖菜等生活用品。”而对于周玉清老人来说,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阳原县城。
说话间,70岁的冯玉莲大妈从自家院里出来了。看到有陌生人来到了村里,也走过来攀谈起来。几年前,冯玉莲的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平时只有出嫁到外村的女儿会回来看看她。“种不了地,承包给了别人。”冬天没有活计,老人们经常到古堡南边的树林捡一些木柴回来烧火做饭。
不一会儿,周玉清家门前的人越来越多,81岁的冯春老人走了过来。他耳朵有些背,只有大声和他说话,才能听见。看到记者给他照相,还特意整理了下衣服,端正了下姿势。“照的好一些啊。”冯春老人乐了起来。
走进周玉清的家里,老伴于翠枝正在做饭。看到有人进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将记者让进屋内。
院内有一口井,是以前吃水用的,不过后来因为地下抽不上来水,这口井也就成了“摆设”。“现在吃水方便了,村里给装上了自来水。”于翠枝老人指着屋内的自来水管说。
在古堡内的两个多小时里,很少看到年轻人,多是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在门口晒太阳。
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古堡的空寂之意格外浓厚。

关帝庙一角已破损十分严重。

戏楼。
破败的关内“楼兰古城”
据《史记·赵世家》载,公元前295年,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西汉、东汉时称为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故开阳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
根据记载,开阳堡繁华鼎盛之时,当属唐代初期。由于这里原是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衙、大姓富户、商贾店铺、客栈,寺庙几乎把堡内占满,每逢集市或庙会,更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古堡由盛转衰,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当时县治早已撤销,商业凋蔽,经济萧条,集市废弃,人口锐减;殷实富户随之搬迁。衰败之因主要是古堡周围的大片森林被砍伐,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森林屏障已失去应有的保护作用,每到冬春季节沙尘奔袭开阳堡,使堡西几十里都变成沙漠,水源渐枯竭,失去地理优势。就这样生态的破坏、沙漠化把曾经辉煌的开阳堡变成了关内的“楼兰古城”。
最能印证开阳堡历史的是堡内建有城隍庙。按封建社会寺庙建制,只有县城以上的治所才可以建城隍庙,因为城隍象征的是阴朝地府掌管一县或一府阴间事务的地方官,开阳堡因做过县治,所以城隍庙沿袭下来。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巷,来到开阳堡南部的大门。堡门全部采取石块、石条垒筑而成,拱形门洞虽经千年完好无损。堡墙只在城南侧开城门一处,门洞内的铺路石被行人车马踏磨得光滑如镜,述说着古城沧桑的历史。
堡门上的玉皇阁四层斗拱飞檐,高两丈有余,阁顶覆盖琉璃瓦。顺着石阶走上玉皇阁,看到四角雕刻的像头十分精美。但阁内的壁画已斑驳不清,甚是可惜。“玉皇阁建于唐代,虽在清同治年间重修,但仍旧保留着唐宋建筑的风格。”张云峰如是说。
堡门外难免有一座面阔三间、坐北朝南的弥勒佛殿,东西两侧分别为戏楼和关帝庙,均已破败不堪,墙壁上的裂隙依稀可见。关帝庙一角裂缝足有两三公分宽,看起来十分危险。
戏楼的存在也有其特有的历史意义。据了解,庙戏源于庙会,庙会源于集市,为庙会助兴演戏及因事或因病许愿演戏,统称庙戏。据《阳原县志》载:“在光绪年间曾经停办,至宣统元年复举办……所演之腔,乃山西北路梆子,有时亦演孩子腔,略近昆曲。”……
距玉皇阁不远处的是一座观音殿,西墙已倒塌,在倒塌的块状墙坯上还能依稀看见精美的壁画。“真是可惜啊,要是能保护起来就好了。”村民周作庆说,“我们都盼着能报这些古建筑修复起来呢。”
千年古堡亟需保护
2007年,开阳堡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如今,正在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张云峰说,按照《阳原县开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0-2020),对基础设施、古建筑等的现状进行了日常的维护和养护,但由于资金短缺,抢救保护工作甚微。
“开阳堡的现状十分堪忧,我们也一直在积极争取保护资金。”张云峰说,目前已经申请下来了100万元,将按照相关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按照《规划》,将在历史文化名村现状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制定道路平整与亮化、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村庄环境绿化美化、农业废弃物整治、杂物堆放和畜禽散养整治、公共设施配置、村庄建筑风貌与特色整治等措施。对历史文化名村主街道立面整治,要保持居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保留原有街巷空间尺度,对两侧风格不协调建筑进行整修。对文保单位、重要历史建筑周围、广场、戏台等公共空间进行景观环境整治,拆除周边有碍视觉的建筑物,恢复空间形态,合理增加绿地面积。
“开阳古堡的维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100万元资金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们非常着急的一个问题。”张云峰说,除了政府投入外,还是希望能够争取到一部分民间社会资本。“开阳堡的保护,既需要政府组织和调控,也需要社会各方关心和参与,共同开展保护工作。”
来源:燕赵都市网 作者:张清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