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法库县的2000米燕长城遗址

标签:
燕长城杂谈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造阳在河北,襄平是现在的辽阳,燕长城由西向东而来,沈阳是必经之地。但沈阳地区的遗存到底在哪里?多少年来,辽沈地区的考古专家一直在寻找。端午期间,著名考古专家冯永谦先生带领记者,在法库叶茂台西山、北山,找到了燕长城遗址。冯先生认为,这是沈阳境内现存最明确、也是最完整的一段燕长城遗址。
燕长城在哪里?
他在叶茂台西山、北山之上发现遗址
史载,燕国名将秦开率军击败东胡之后,在河北北部到辽东东部之间修筑燕长城防疫防御东胡入侵。同时,秦开还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管理地方,沈阳地区当年就属于辽东郡治下。
早在2002年,冯永谦先生在当时报给国家文物局的材料中曾经这样写道:辽宁境内的燕长城,经北票市、阜新县、彰武县,到沈阳境内的法库县,但是在法库县境内遗迹不清。
2008年,在沈阳高坎镇发现4座战国两汉时期的烽火台遗址,被认为是最早发现的燕长城遗址。但是由于没有墙体,仅有烽火台,该处遗址是否就是燕长城遗址,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来,冯永谦先生曾先后多次步行勘测燕长城走向,最终在法库叶茂台西山、北山之上,发现了这处燕长城遗址。
明确遗址长约2000余米
山坡视野佳,利于士兵巡逻
燕长城从彰武东六家子乡进入法库,经叶茂台西山西北坡、叶茂台北山北坡向东而去。这一段燕长城遗址长度约2000多米,由于101国道自叶茂台西山、北山穿行而过,因此这段长城被截为两段,叶茂台西山一段,基本处于山脚下,土筑;北山一段,在山腰位置,石筑。由于长年风月剥蚀,加之水土流失,城墙损毁严重,其中北山上的石筑长城,高度仅约0.5米,宽约1米多。
冯先生在勘测时发现,石筑长城全部是石头垒砌而成,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材料,不仅能够确保燕国士兵在城上巡逻、抵御外族入侵,甚至在历经2300多年之后仍然屹立不倒。
站在叶茂台北山坡上向北望,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视野极佳。冯永谦先生告诉记者说:“当时长城上一般只有巡逻士兵,站在长城上很远就发现敌情,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附近的军营士兵,上城守御。”
据冯永谦先生介绍,在沈阳境内,燕长城遗迹虽现存有多处,但大多已经残破难以分辨,在叶茂台北山上的这一段燕长城,可以说是沈阳境内现存遗迹最明确的一段燕长城。
建在山脚下的燕长城
明长城一般在山脊上
燕长城在经过叶茂台北山之后,继续向东,在101国道顺便屯附近转而向北,此后燕长城被清代柳条边借用,后进入铁岭境内。
冯先生总结说:“燕长城与明长城不同,明长城一般在山脊上,而由于国力差距,燕长城一般建筑在平地上或者高山脚或半山坡上,只有较低的山冈或丘陵,才修在冈梁顶上。”
燕长城结构也大多因地取材,有的地方为石筑,一般地基宽度在2-3米,现存高度1-2米;有的地方为土筑,墙体坍塌后宽度4-5米,高1-2米。
辽宁境内有9条长城
秦、两汉等朝代的长城均在此经过
据冯先生介绍,在辽宁境内,几千年来,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多达9条,除了燕长城外,秦、两汉、北齐、北周、隋、明等朝代的长城,在辽宁都有经过。
有趣的是,辽还在大连地区筑了一道长城。《辽史·太祖本纪》记载:辽于冬10月筑长城于镇东海口。建在黄海大连湾与渤海金州湾之间的山岬上,南起盐岛村,向北经前关屯、后关屯到土城子村,长约6公里。其中现存的后关屯段长城,底宽16米,顶宽12米,高度超过2米。
这样一段长城,可能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条为防登陆而设置的长城。
~~~~~~~~~~~~~~~~~~~~~~~~~~~~~~~~~~~~~~~~~~~~~~~~~~~~~~~~~~~~~~~~~~~~~~~~~~
长城的历史从战国起至明代跨越千年,据记载,较早修筑长城的国家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燕国北临东胡、山戎,南靠强齐,西部边境与战车万乘的赵国接壤,四周强敌环伺,燕国不得不在周边修筑长城以求自保。燕国大将秦开先后两次修筑长城,秦开修筑的燕长城在辽宁阜新以西分为两条复线,学名分别叫“赤(赤峰)北长城”与“赤南长城”,也称为燕“外长城”与燕“内长城”;而在阜新以东,这两条燕长城则合为一体,法库叶茂台镇的古长城就是这条合二为一的燕长城。
法库境内这条燕长城西接阜新市的辖县彰武,由彰武县东六家子乡进入法库县叶茂台镇,过官山之北、经孤店、双山子、石头人村,在101国道(沈阳——承德公路)之南呈东西走向前行,在法库县顺边屯与清代柳条边相遇,然后与柳条边分道扬镳延展东去。通过顺边屯的101国道明显比前后路段高一截,原因就是这段国道修在燕长城上。
法库境内的这条燕长城的“土筑段”如今仅剩一条土垅,“石筑段”残高1米至0.5米不等,沿燕长城一线,出土过大量的陶豆、铜镞、铁?等战国至秦汉时代的文物,而由这条长城往北,则未见有纯属中原特点的汉文化遗存,这说明,这条长城正是战国时期汉文明分布的边缘地带,是胡汉文明交界的分水岭。
在法库境内这条燕长城穿越的地带,沿途村镇的名称多与长城直接相关,如西头台子、西二台子、叶茂台、双台子、四台子、五台子等,“台”就是烽火台,修“台”是战国、秦汉时期及明代修长城的做法,长城文化的遗存痕迹在法库境内比比皆是。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先生表示,在战国时代,燕军守卫这条长城是“按段划分,责任到人”的,若遇外敌来袭,士兵则“白天升烟,夜晚举火”警示后方,此外还不断派出巡逻队,到长城外探查敌情,一有情报,立即告知守城部队做好防御准备。
无独有偶,类似法库“土龙”的奇特地貌在辽宁境内的建平、北票、开原、铁岭一线,均有发现。如建平境内的热水乡、烧锅营子乡;开原境内的施家堡子乡;铁岭境内的山后屯等。
其中,建平县烧锅营子境内的战国燕长城遗址,是现存燕长城最好的一段,它修筑在高岭与低谷中,砌石夯土,就地取材,蜿蜒起伏,城宽2.5米左右,残墙高0.3—0.4米不等,城堡及亭障遗址清晰可见。据专家考证,这条燕长城修筑在燕昭王后期,距今已经有2300余年,2001年6月,该段燕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