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2013-02-18 14:38:09)
标签:

蔚县

玉皇阁

城墙

杂谈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前几年去过蔚县的朋友都见过当时的破城墙吧?

    下面两张是2011年的照片,就这副模样,风雨摧残之下还能残喘几年?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今年春节再去蔚县,进入玉皇阁后就能直接走上新修复的北城墙了,而修复前是从残破的夯土墙爬上去。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下面一组两张是修复前后同角度拍摄的对比: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另外一组: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蔚州古城玉皇阁旁残损北城墙已部分修复

 

~~~~~~~~~~~~~~~~~~~~~~~~~~~~~~~~~~~~~~~~~~~~~~~~~~~~~~~~~~~~~~~~~~~~~~~~~~~~~~~~~~~~

 

资料转帖:

 

  蔚县玉皇阁和古城


                               作者:天牛踏步  2011-01-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3dd10100og0v.html

 

  蔚县玉皇阁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称靖边楼,位于蔚县城北城垣上。历史上蔚县春秋时为代国地,秦置代郡,两汉时称代郡,南北朝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置蔚州,自此为蔚州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始置蔚县。

  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玉皇阁建造至今已数百年,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兵灾,虽几经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于高高的城垣之上,现存仍为明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弘整高峻,雄伟壮观。现存玉皇阁坐北朝南,总面积2000平方米有零,分上下两院,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小门、玉皇阁大殿。天王殿和玉皇阁大殿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下院由天王殿、东西配殿和正禅房组成。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系硬山布瓦顶。脊檩下题“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冬朔月旦元吉创立”。天王殿东西两侧各有小式硬山布瓦顶角门一座,由此可进达上院。
  由十八级石砌台阶跨入小门为上院。小门两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建筑格式均为重檐歇山布瓦顶。上院正面是玉皇阁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为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大殿正脊为琉璃花脊,两端砌盘龙大吻,脊上为琉璃八仙人,边脊砌大吻跑兽,四角脊梢装有兽头,下悬铁铎,微风吹拂丁当作响,气势非凡。整座建筑木架油饰彩绘,基本是“和玺”、“苏式”图样。
  玉皇阁大殿外观三层,实为二层,在第二层楼阁的中间又向四外兀突一檐,下设游廊一周,游人顺游廊四顾,北俯壶流河迤逦如带,南眺翠屏山云雾环绕,西顾则山明水秀,东望则村落疏密,山川阡陌,尽收眼底。
  玉皇阁大殿内,正面(北面)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墙壁上绘制有大型人物壁画“封神图”。在玉皇大帝塑像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五元大帝及王母娘娘。东西两壁上绘有“三十六雷公”。帝王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场面宏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殿前檐廊下林立着石碑八幢,其中明、清重修碑七幢,从此阁重修次数之多,可见对其重视之程度,亦可见其历史文物价值之高。另一幢是《天仙子》词碑,这是深受后人推崇的极有艺术价值的一幢石碑。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外族侵犯紫荆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摧粮饷,并督促大军经蔚州飞狐峪进发广昌(涞源),增援紫荆。

  从卫星图上看蔚县古城墙似一个头向北方的一只龟,其城墙的构筑也和其它古城大不相同,没有北门且北面与东西二面的城墙相交的地方为圆角相交,弧度较大,城墙砌筑方式采用打磨城砖与墙体收分一致的做法,增加了城墙的攀爬难度,同时也延长了城墙的使用寿命。

  玉皇阁保存的不是太好,有相当的部位破损严重,油饰彩画脱落严重,木构架变形严重,应当加以更好的保护。过多的支顶已影响到建筑的外观,一个国宝级的文物如果这样下去,命运堪忧。这好比是用拐仗和纱布支撑的一个脸上掉下好多脂粉的绝代美女,你看了是她的美艳还是恶心?据当地人说有好多有钱人想出资维修它,可以种种原因不能实现,国家每年用在文物修缮上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什么不能将民间资金引入让我们那些国宝级的文物能再多存世些年呢?我们的维修为什么就不能让古老的建筑恢复其本来美艳的面目呢?难道修旧如旧就是把麻子修成麻子,瘸子还修成个瘸子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要那么多专家学者干吗?这些古建筑保护就失去了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