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巴西超大运砂船 中国宜疏不宜堵
(2011-06-23 15:48:17)
标签:
财经 |
对于这艘名为“巴西淡水河谷号”(Vale
Brasil)的巨轮,其实大家不陌生,此前报道,5月24日,该船已经在巴西的马德拉港港装载了39.1万吨铁矿石并将驶往中国大连港。
相当怪异,若以5月末装船起航计算,此刻它或航行在太平洋上,而非南辕北辙奔向穿越大西洋的航道,航运转向如此之大,确实少见。
但也有蛛迹可循,在今年早些时候,淡水河谷公司曾表示,该公司两艘巨型货轮“Chinamax号”和“Valemax号”一直没能获得中国海事部门颁发的进港卸货许可。这样的话,无法获得进港卸货许可,淡水河谷的大型船自然无法进入中国大连港。
究竟什么原因尚不明朗。但有一个消息,可能和其有一定瓜葛。6月22日,澳洲矿业巨擘力拓集团将采用铁矿石月度定价机制,将随长期供应合同的到期逐步过渡到这种更灵活的定价机制。这个结果意外么?意料之中,笔者年初判断,7月份以后,进入下一个财政年度,力拓将追随必和必拓采用月度定价。
但和淡水河谷的超大运砂船有什么瓜葛?其实原因在于,国内钢厂恐惧超大运砂船的到来,增强了巴西矿的市场优势,同样,将带来铁矿石贸易格局的改变。
这几年,淡水河谷一直宣称,计划在中国建立一个铁矿石分销中心,像一座“虚拟矿山”,既能提高供货时效性,避免产品库存导致自身生产不畅,又能降低巴西到亚洲的运费。有了分销中心,又有自己的运输船队,淡水河谷将有效地缩小与“两拓”之间的价格差距。
巴西公司将这个分销中心选择在青岛港董家口,但由于国内部分钢厂忌惮其建成分销中心后,将大部分铁矿石转向现货市场,从而导致国内大型钢厂原料保障能力下降,遭到抵制后,最终,淡水河谷公司退出青岛港的40万吨级铁矿石航运码头开发项目,转向在马来西亚设立同类型中心。
另外,淡水河谷建设分销中心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超大运砂船,来降低成本。淡水河谷购买的40万吨的超大型矿砂船,与当前20万吨级的船相比,节省运输成本30%,这是其建立分销中心的法宝。
根据航运交易公报的报告显示,目前订造的船舶中,4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矿砂船(VLOC)有28艘,而这28艘超大型矿砂船,有19艘为淡水河谷与中国江苏熔盛重工和韩国大宇签订,用来从事巴西到亚洲的铁矿石运输,计划2011—2012年相继交付使用。
造船技术发展,超大运量的好望角型散货船兴起,提升了全球铁矿石运能。随着4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矿砂船(VLOC)建造成功,将极大地改变未来全球铁矿石运输格局。
巴西到中国航程约11840海里,航速按13节测算,干散货船从巴西到中国约需40天,粗略计算巴西至中国航线每年可以往返4次。以此计算,若以28艘VLOC的年运输能力超过4500万吨。淡水河谷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2010年为1.26亿吨,短期看巨型货轮的运能占到三分之一,另外,随着大型船的后续建造,超大运砂船将成为中巴矿石运输主流。
其实,正是淡水河谷公司的地理条件弱点,才量身定做季度矿的贸易方式。巴西到中国航程一万多海里,往返中巴港口一趟,需要三个月时间。而澳大利亚到中国,装载铁矿石的大型干散货船只,往返两地港口一趟,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
但现在,巴西矿企介入了运输市场,凭借着这种巨型货轮降低成本同时,将部分抵消掉地理弱势,存在将供货抛向现货市场的可能。
巨型货轮带来的分销中心,导致了国内的忧虑,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中巴铁矿石运输抵制超大运砂船的加入,那明显损失的不止是巴西矿企,甚至最大的损失是中国钢厂,错过了降低成本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说,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可理解。
我们对于这种大型船,应该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其实,堵不如疏。我们不能漠视全球贸易方式发生的变化,造船工业发展,以后这种超大运砂船必将成为主流,提高运能同时,将为钢厂带来一定的降低成本优势。
以前淡水河谷相继计划将大连、日照打造成矿石分拨中心,最后种种原因,总之,不了了之。现在,巴西淡水河谷的亚洲分拨中心计划设在马来西亚,在2013年上半年投产。今天超大型船没有进入大连港,而是转向了意大利,以后矿企照样能在马来西亚进行分拨,难道能阻挡了分拨的货物进入中国么。现在,这种无交流的对抗,既损人又损己,双方都得不偿失,最终加大摩擦。
钢厂应该主动参与矿石交易方式为主。阻拦淡水河谷的超大型船,并不是正确方法。钢厂完全可以主动参与到矿石运输中来,从稳定矿源和降低成本双重角度出发,建立和矿企稳定的关系,比如港口建设,船只建设、航运等事宜,更远一点的合作比如矿源地设厂等,而目前采取的“堵”是下下策。
若以对抗来坚守季度矿,试问能坚守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