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荣亮:政府多予少取是提升居民消费的基础
标签:
财经 |
2009年12月07日
09:57凤凰网财经
进入赫荣亮专栏主页>>
近日,统计局发布了一篇观点性文章,《关于中国消费统计问题的几点看法》。很欣赏这篇文章,严谨文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深厚的统计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务工作经验。
文章从四个方面列举了居民消费被低估的原因,结论是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主要方面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计算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
务实作风值得笔者学习,但文中大段论述是要说明什么,说明我国统计制度不合理?还是我国居民消费被低估了?字里行间,作者更想表达后者想法。
另外,文章试图探讨“我国居民消费绝对水平和相对比例仍然较低的原因”,给出的答案不疼不痒,所列两条理由牵强,似乎在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另一是,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从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较低。
从统计方面,笔者没有统计局专家的深厚统计知识,不可能更专业地解决这个问题,那究竟是什么让我国居民消费绝对水平和相对比例偏低呢。
但是,作为被统计对象,我们可以从自身生活的日积月累中,探讨一下我国居民消费为什么偏低。笔者没有统计局专家那样丰富翔实的数据,以及字斟句酌的语句,所写文字,供大家一阅而已,仅供参考。
首先,居民消费水平为何低,在于老百姓不敢消费。
有所谓的经济学家一直在呼吁,中国老百姓太抠门,不消费,只顾得积蓄,要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
不是中国的老百姓抠门,是老百姓不敢消费。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哪项都有支出。在城市医院,生小孩花一万块钱,这算少的;养老账户里有多少钱,自己老了是否有保障,这是一笔糊涂账;不敢进医院,普通百姓更不敢,所以小病扛着,结果等到大病时住院,直接死掉;而殡葬服务的垄断,令墓地比商品房还贵,百姓死不起葬不起。当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面临支出压力时,必然会抑制居民消费。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衣食住行问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普通百姓身上,住房是个大问题。城市中的房价,已然让普通人望而生畏,而政府提供的住房,不仅少,还存在“六连号问题”。政府应该想着怎么让更多的人有房子住,香港、新加坡等国的廉租屋制度,更适合目前中国的国力,而不是建立一批批经济适用房,让当权者有寻租机会。某地产老板雷语“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其实在于地方政府不想让房价降下来,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其次,居民消费的相对比例较低,原因也不是那么简单。
统计局专家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从而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较低。这个原因仅是表象,居民消费相对比例低,投资与出口的比例自然就高。三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样解释过于肤浅。
文中引用到,美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0.1%,笔者认为这是过度消费。但美国消费率高,也有原因,美国遇到经济危机,首先想到的是采取减税来鼓励消费,效果如何不讲,但一定会对居民消费起到鼓励作用。中国采取相反政策,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支出,政府采取增税政策,从近期房补、车补、饭补要缴个税,可窥一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收入总量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危机而下降,更是超过了财政支出。据财政部统计,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844.93亿元,同比增长28.4%;而同期全国财政支出4683.2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3%。政府消费规模过大,挤占了居民消费,令居民消费长期低位徘徊,这也是一条理由吧。
笔者深知国家统计局专家的理论功底深厚,以上文字,仅供统计局专家下次写文章参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