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心灵的对等交会过程·读《山童岁月》

标签:
转载 |
——读凌拂《山童岁月》一书有感
——凌拂
在台北县三峡镇的东南边陲,有一个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区,称之为有木里休闲农场,有彩蝶谷、乐乐谷、蜜蜂世界、满月圆瀑布群等景点,节假日的时候人气很旺。就在这深山之中,有一所小学——三峡镇有木国小,作家、教师凌拂曾在这里任教多年。
相比较城市里学校的拥挤,山区学校显得格外的宽敞。教室里学生最多的时候也就20多人,最少的时候只有3人,这给老师们提供了和孩子们充分接触、沟通的时空。老师们可以静下心来记录、研究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找到与孩子心灵对等交会的契机……
一、标点符号
凌拂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标点符号。其中有一个孩子叫阿戊,在写作的时候一个标点符号也不用。为了让阿戊明白标点符号的妙处,凌拂老师一有机会就会给阿戊讲解一番,前后用了六种方法、六种不同的比喻,连凌拂自己都很得意,怎么会想到这么多的途径。但不论如何讲解,阿戊总是淡淡地扫她一眼,然后继续奋笔疾书,就是没有标点符号。
就这样从一年级到二年级,阿戊始终不怎么用标点符号写文章。凌拂很纳闷,也有些无奈,心里总在反思,为什么教不会阿戊。三年级换了一位老师教阿戊,情况依然如故。新接班的老师问凌拂怎么回事,凌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说“不是他打结了,就是我打结了,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五年级的时候,阿戊又换了一个语文老师。有一天凌拂和阿戊在校园里相遇,两人在一起闲聊,聊中间阿戊的一段话让凌拂恍然大悟。“像从前写作文我从来不用标点,干吗那么麻烦,浪费时间。现在升上五年级,每天都要写日记,我都用标点给它算好格子,每换一行到上面,就画一个圈分段,这样就可以少些很多,但是看起来很多。”
原来,当阿戊觉得标点符号耽误他课业完成的时间时,对他而言,标点符号是无用之物;当他发现标点好用,可以减轻课业的负担时,这标点符号就成了有用之物。
教师教了某一知识或者某些技巧,总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作业反复练习,以便熟能生巧。但孩子不去使用,并不一定表示孩子不会用,孩子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教师不能全凭经验去揣测,否则孩子会觉得老师很无聊,并由此关闭上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渠道。
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如果大人觉得某件事情不太符合常理,希望孩子加以改正或者不允许孩子去做的时候,先要搞明白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或许在了解了之后,你反而会认同孩子的想法呢。
二、栾树花朵
学习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作为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容易做到的,但要让孩子形成对一件事情持续的关注,并不断深化对该事物的认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种持续对某一事物保持兴趣,并愿意投入精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的习惯和精神,正是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之一。
三年级的时候,凌拂曾经以校园生态为主题,把观察笔记和写作文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正是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学习,孩子们认识了不少植物,包括台湾的栾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有一天跑过来对凌拂说:“老师,我现在才发现,原来我们家巷子、整条路种的都是台湾栾树。”
春天过去了。一天清早,小女孩神神秘秘地带着发现的喜悦跑过来对凌拂说:“老师,台湾栾树会开花耶!”凌拂故作惊讶附和她说:“什么颜色?”她一脸肯定地说:“黄色。”凌拂再问:“你确定台湾栾树的花只有一种颜色吗?”小女孩静静地瞄了凌拂一眼,扭头就走,丢下一句话:“明天再告诉你。”
第二天,她又来了,对凌拂说:“台湾栾树的花瓣是黄的,花心是深红色的,像丝绒一样。”凌拂有挑着眉毛说:“你确定台湾栾树的花只有两种颜色吗?”小女孩静静地瞄了凌拂一眼,扭头就走,又丢下一句话:“明天再告诉你。”
就这样她们俩一来一往,小女孩从花瓣、花心到花托,逐一把台湾栾树的细碎小花细观到深透。
小女孩上学到五年级的时候,依然对台湾栾树保持着很高的兴趣,有一天她负责打扫卫生,在台湾栾树下捡到一支果实,是栾树褐红的蒴果,孩子满心欢喜,将其捡拾起来,并送到了凌拂老师的办公桌上。……
我们的教育可能太过于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教了之后希望立刻就能看到结果,容不下很长的时间,也容不下很大的空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注重情境的创设,但常以为学生对周边的事物是很熟悉的,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提一下,学生们立刻就会明白,所以给学生预留下来的观察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时空太狭窄。孩子们往往浅尝辄止,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浅尝辄止的学习,是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才会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挑战性的任务出现,孩子就会非常兴奋,并逐渐沉浸其中。这需要教师自己首先想明白,然后找准时机引导孩子,一步步将其推向快乐的巅峰。
三、双面母猪
关系第一,知识第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协调处理好的两对非常重要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有一年,凌拂请三年级的孩子们写出爸爸常说的一句话,结果多数孩子写的是“还不去做功课”之类的指令性语言。通过孩子的书写以及与孩子们闲聊,凌拂发现,亲子之间的对话其实非常贫乏,多数的话语都是指令、说教或者有关供需方面的。
五年级的一次作文课,讲到了故事中的借喻、隐喻等,凌拂要求孩子们写一篇习作。一个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双面母猪》的作文,其中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有两只猪去买菜,买了很多的菜。母猪偶尔会遇到她的朋友,聊了一会儿,买的东西全都是母猪提,还牵着小猪呢!大家都说母猪是用心良苦的好妈妈!
但是回到家,大猪要小猪将菜放到冰箱,将鱼肉放到冷冻库,把弟弟要喝的奶粉、爸爸的烟放进仓库,把米倒入米缸。
之后猪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小猪还要拿考试卷给大猪看,成绩是八十五分。这时大猪不停地骂小猪,突然电话响起,大猪就用非常亲切的声音讲电话。挨骂的小猪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它真的非常想要长大。
给孩子吃好、穿好,督促他好好学习,孩子是否就会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否就能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这是一个快速奔驰的时代,每个人都像被推着一样,不由自主地往前赶。因为跑得快,所以就会忽略很多身边的风景和细节,而孩子正是自己身边最为重要的风景。
四、开放教育
凌拂在书中记录了她所在的学校开展“开放教育”教改实践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怪相,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的学校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开放教育”的源头学校——森小的学校教室里用的都是小黑板,于是校长决定将自己学校教室里的大黑板全都改换成小黑板。老师表示不理解,前去和校长理论,校长不予理睬,表示一定要更换。老师们再打电话到森小,询问学校采用小黑板的原因,森小告诉他们是受经费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校长依然不停,坚决要对教室进行改造,而且立刻进行,不管学生正在上课。
看到有的开放学校设立了亲水区、观鸟亭,校长也要在自己学校搞这样的建筑。凌拂等老师给校长建议,自己的学校出门就能见到水,教室周围都能看到树上的鸟,没有必要再去搞这样的建筑。但校长执意要做。还将观鸟亭和亲水平台放到了原来只有一层的平顶教室的屋顶上。没过多久,屋顶渗水,将下面教室搞得一团糟,无法使用,上面的观鸟亭和亲水平台也逐渐荒芜了。
不少学校都在忙着“开放教育”,有的在搞的校园布道,有的使用生活护照,有的研制各科学习单,有的将大黑板换成小黑板……看上去每个学校都搞得轰轰烈烈,但就是看不到提纲挈领,看不到学校课程的总体精神是什么。很多学校才搞了没几天,就开始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好像只要喊一个口令,课改就可以立刻完成似的。
……
课改的核心是什么?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在课程改革的推进的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一线的教师,我们是否将课改的理念和思路和教师做了深入的沟通,并征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可?教师的观念更新了,课改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次是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一门门的课程和一项项的活动,都是文化传递、再造的载体,只有梳理清晰我们要建设怎样的文化,才能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其落实到位。
《山童岁月:通向孩子心灵的15条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