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袁晓峰老师的新家
袁晓峰老师的新家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317
  • 关注人气:41,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共读:让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

(2012-06-04 17:36:32)
标签:

少儿

袁晓峰

中国

南方日报

儿童阅读

杂谈

分类: 八面来声

亲子共读:让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南方日报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A19版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唐汝光

    “六一”儿童节到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孩子们的文化生活究竟如何?“儿童节”孩子自然会收到不少礼物,父母们用越来越昂贵的礼物来弥补他们越来越少的陪伴孩子的时间,这导致不少孩子虽然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如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没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只是一盘散沙。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儿童普遍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8岁才能自主阅读,远迟于其他国家,这种儿童阅读现状着实令人忧虑。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量,买书无疑是不少家长首选的“六一”节礼物,但家长们开始头疼另一件事,“我们毕竟已经长大,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如何介入孩子当下的生活?”面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每位父母都明白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培养阅读兴趣,而亲子共读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因为它能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时间哪去了?

    “儿童劫”到,礼物作补偿

    “孩子们在攀比谁的礼物贵、高档,我们知道这样不好,但还是给他买了,毕竟陪他的时间少,只能以此作为补偿。”家长们一面抱怨儿童节变“儿童劫”,一面也对孩子心怀愧疚。

    “儿童节”自然是孩子们的天下,也是孩子们收礼物的“好日子”。纵观现在的儿童礼品市场,从几十元的玩偶到几百元的衣服和益智玩具,再到上千元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如今,儿童节的礼物一年比一年新奇、也一年比一年贵,这个日子反倒成了父母的钱包的“劫难”。

       孩子的密码谁能懂?

    少儿阅读量下降,父母有责任 

    虽然儿童节会收到父母各式各样的礼物,但今年5岁的苗苗却认为,“你们有一箱子的玩具,一柜子的衣服,可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毫无疑问,“六一”节图书想必是很多家长们作为孩子礼物的首选。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少儿阅读量正在逐步下降。有关部门发布的《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3万字,中国孩子的阅读量是5000字,只为他们的1/6,这种儿童阅读现状着实令人忧虑。

    在给孩子买书的同时,家长们头疼的是另一件事。“我们毕竟已经长大,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如何介入孩子当下的生活?”不少孩子虽然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如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没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只是一盘散沙。

     亲子阅读如何读?

    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开始

       “六一”儿童节到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孩子们的文化生活究竟如何?想想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话语,除了吃喝玩和学习,还能有些什么?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话语会越来越贫乏、无趣以致产生隔阂,你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读不懂他们的行为。

    方先生是广州市一所高校的法学教授,拥有博士学位,但他现在却开始读儿子的书,甚至和儿子抢书读,“我害怕和孩子之间有代沟。有了共同的阅读,才能有共同的语言。”他说。想要通过阅读和孩子交流,最好的方法便是和孩子一起读书,即“亲子阅读”。在孩子年幼时,还不识字的他,需要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引领,读书给他听。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经验家长都会慢慢积累,比如如何去判断一本好书?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把孩子、家长、同学、老师调动起来演好一个绘本剧?

    专访广东“阅读之星”袁晓峰

    和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做爸爸妈妈也需要成长吗?想想你每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亲子阅读与幸福家庭建设息息相关,“六一”儿童节来临,面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每位父母都明白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培养阅读兴趣。

    就此,记者围绕“家长如何和孩子在阅读中成长”等问题,采访了广东省“阅读之星”、深圳后海小学校长、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袁晓峰。

    陪伴孩子读书,要学会等待

    南方日报:很多家长都知道儿童应该保持阅读习惯,但对于儿童应该如何阅读,很多家长又都是困惑的,儿童阅读应该从0岁就开始吗? 

    袁晓峰:实际上,阅读在爸爸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怀孕过后3个月就可以给孩子读书听了。我们不是急功近利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怎样,而是熏陶感染他们。我们研究发现,和孩子一起读押韵的唐诗和儿歌,到他半岁多的时候他就会在韵脚的时候有反应。我们不要想立竿见影,要学会等待。陪伴孩子读书,千万别觉得是吃药,一吃就好。这是一个培养读书的过程,只要是愿意读书的孩子,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强壮、阳光起来。

    南方日报:有统计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高,甚至有的达到了家庭收入的30%,但能够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的却少之又少,亲子共读的好处在哪?对于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有什么意义?

    袁晓峰:亲子共读最大的好处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原来是小学校长,也当过小学老师,当时就发现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很容易能走进童心,前提是要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我主张要为孩子大声朗读,有的妈妈可能会说“孩子这么大了自己不看非要我读?”但这是亲情的链接,创造共同的话题,父母不要只给孩子留下“吃饭吃了没”“作业做了没”的记忆。

    家里的书要足够多,让孩子触手可及 

    南方日报:应试教育让今天的孩子们没有时间阅读,也无暇对阅读产生兴趣,对此,做父母的要如何为孩子创造与书籍亲近的机会?

    袁晓峰:从我做学校的经验来说,我做的是“图书管理式的学校”。学校整个是个大图书馆,走廊书架就有135个,孩子一进学校就是书,一进校门就是快乐书吧、童话屋等。孩子和书亲近了,不需要为这本书去登记什么。在家里,也要创造这个环境,可以不必专门有个书房,我的家里书架和客厅的空间是连一起的,桌子上一个小书栏,小孩在吃饭前就可以读。孩子爱读书,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但肯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南方日报: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只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自己阅读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引导儿童阅读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父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哪些作用?

    袁晓峰:喜欢听家长讲就让他听呗,心理学认为孩子在13岁前,用耳朵听的阅读能力比眼睛读的能力要强,这是正常现象。我常反问家长,你是不是很喜欢听?孩子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转入自己读书,我儿子是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自己读书的,当然,前提是家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书,以创造条件。

    小时候我家里也到处是书,父母自己喜欢看书的习惯深深影响到了我。他们言传身教,常常逛书店,过年过节送给我的礼物也是书。现在过节,我给儿子也送的书,还记得他2岁多的时候和我逛书店,他那时还不识字,就模仿我抽本书出来装模作样地看。我每天晚上和儿子读书、读郑渊洁的童话报,有时我读得口干舌燥他还不满足,让我再读。到小学的时候,他的朗诵有了很大进步,虽然那时他很多字还在注拼音阶段,却能把握得很好。

    阅读应和快乐链接,不要和说教结合

    南方日报:现在都在提倡父母要让孩子做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书,但有些家长也会担心让孩子自己选书会选到“坏书”,对于这个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袁晓峰:有的家长反映孩子老读动漫的书,其实哪怕是看动漫也比打架强。动漫书有很多非常棒的内容,孩子爱上阅读往往是从爱上一本书开始的。从动漫书开始也未尝不好。我们要尊重,但是不放纵孩子的选择。别说:“不要这个,看我给你的书!”家长和孩子应该一起看、一起聊,在当中引导孩子去判断哪些好、哪些不好。

    南方日报:现在市面上开始涌现出一批的民国儿童读本,如“民国幼稚园老课本系列”、“民国儿童文学系列”等等,这些老读本适不适合现在的孩子读? 

    袁晓峰:孩子喜欢读就让他们读。民国的小学教育和现在不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读了民国的一些小学生作文,那些文章非常清新自然。相反,现在的老师总是在教学生方法,比如作文一定按照什么样式来写,有点过度教学,设下太多框框。孩子一看就烦了,在这种环境下想让孩子爱上读书太难。

    南方日报:现在的儿童图书市场“洋化”和“娱乐化”的问题也是比较令人尴尬的。不少国外引进的图书已经成了阅读新宠,还有些儿童书里有不少爱情话题和鬼怪故事,这似乎让家长们在挑选儿童书上的难度又加大了不少?

    袁晓峰:对于“洋化”问题我们不要狭隘,不管出处只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给孩子。另外,读书为什么不能“娱乐化”?中国人不要老是板着脸来玩,苦大仇深的样子不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和轻松的,阅读应该和好玩与快乐链接,不能和说教结合。关于爱情,小孩有小小的爱意,比如同桌打打手,喜欢你没有杂念,就是喜欢。哪个小男孩小时候没有喜欢的小女孩?大人要尊重这个美好的情感,不要打压它。

    专家建议

    麦家:家长们为孩子开书单

    麦家认为,现在孩子的阅读很多是从网络阅读开始的,这就需要家长们的引导,“可能孩子会认为我们老了、OUT了,想自己广泛涉猎,但是他们真的还没长大,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他也曾为儿子推荐书,但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算了。“我也没那么古板,看后我们会交流。我能受益的,他不一定觉得受益;对我有用的,并不一定对他也有用。”他建议家长为孩子开书单,“不可能他一本书都不喜欢吧?”

    饶雪漫: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偏好

    饶雪漫在孩童时代涉猎过很多书,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陈丹燕的《一个女中学生之死》,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近视就是这样来的。她认为,“现在的孩子应该多读书,读书面要广泛一些,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自己的阅读偏好。” 

    辛夷坞:我现在还过“六一”

    “我每年总要给自己一些假期,自己有些童心也不错。有一年的‘六一’赶上周末,我一个人去逛街,送了一支很喜欢的口红给自己,感觉很开心。口红和‘六一’是两个不同感觉碰撞出来的小心意,和小时候趁妈妈不在穿她的高跟鞋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