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绘本之力》,阅读让童年更美好!

(2012-01-02 21:10:29)
标签:

河合隼雄

信州

绘本之力

耳朵

原画

杂谈

分类: 快乐书吧

 分享《绘本之力》,阅读让童年更美好! 绘本就是这样的神奇,而《绘本之力》这本书,是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三位不同领域的大师合著的,翻译者是令人尊敬的朱自强老师,他说“《绘本之力》是一本令人尊敬的书。”因为这些人都是令人尊敬的!

摘录《绘本之力》部分与大家分享吧!

河合隼雄——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即使是小小的,或薄薄一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深广。只要看过一次,它就会一直留在记忆中,如果被偶然想起,就会使人心神摇荡。而且,绘本还具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是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地方,它也可以毫无排斥地被接受。绘本的神奇之处数之不尽,但仅凭这几点,就可以知道绘本这种书籍蕴藏着丰富的可能性。

松居直——妈妈给我读书,是为了哄我睡觉,所以是在被窝里读的。母亲是商人家的女主人,并没有特别好的阅读方法,可是对小孩子来说,是不错的讲书人,因为我让他读的地方,他就读什么地方,绝不自己来选择。对母亲而言,我能快点入睡就好,于是,同一个地方会反复读给我听同一个地方都能给我读四遍五遍。也就是说,我让母亲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先睡着的是母亲,我是很不想睡。平常真的没有能和母亲这样在一起的时间,唯一能够独占母亲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候,所以,我大睁着眼睛,竖着耳朵倾听。当然,我还不认识字。读的几乎都是创作的童谣……那时候我就知道了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非常重要。现在我认为,与阅读相比,耳朵的倾听更能迫近语言的本质……不知什么时候,我有了语言是在用耳朵听的时候最让人愉悦这一认识。

……

我成为绘本编辑后,第一个提出的编辑方针就是,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当别人问那绘本是什么书时,我就回答,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即使现在,我的看法也没有改变。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哪怕他是小学生、中学生我经常也给大学生读绘本,即使是大学生,自己读绘本的时候和别人给他读的时候,会得到非常不同的印象。

……

顺便说一下,绘本里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以文字来表记的文章另一个是绘画。实际上,所有的绘画都能作为语言被阅读。不识字的幼儿,一个人翻开绘本,享受其中的乐趣,是因为他在阅读图画。尤其是,绘本的画是讲述故事的图画。

现在的孩子们的语言体验是过于贫乏了。他们没有用耳朵很好地听取口头发声的语言。我不怎么赞成孩子早认识字。文字这东西是很有局限性的。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可是别人读给自己听,切实讲述者和听讲者同在一起,所以,我期待的是这种状态的绘本阅读。在儿童时代获得同在一起这一最重要的人类体验,然后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的进入语言的世界,拥有了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识字这一技术,就能够读书了。现在是只教识字这一技术,所以不能读书。

……

因为书是语言的世界,所以他们走不进去在文字的表面漂浮,这是现在的大人和孩子们的读书方式。

柳田——我觉得,从五、六岁到七、八岁左右,是最初的入门关口。那个时候,孩子与书是什么接触方式,父母用什么方式读书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小学六年级时,班主任老师说:“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这段时间要读一读重要的书了。”每到下午,老师不上课,而是每天让孩子们聚集在烧木屑的火炉周围,然后一本一本的给我们读名著。虽然是一位男老师,可是情感很丰富,读到悲伤的场面,他留着眼泪,声音哽咽。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都被深深的吸引住,静静地竖耳倾听。就连平时上课乱嚷嚷的孩子,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朗读上,大家都听得入迷,与故事世界的主人公和作品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松居——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故事的体验,是不会讲故事的。这与说故事的人不同,姑且不论讲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民间故事的体验,就不会讲故事。

柳田——去年夏天,我顺道去了信州的一个小绘本馆。在展示绘本原画的房间中央,一个母亲坐在长椅上,让三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坐在两边,手里拿着原画就在周围展示的那本绘本,认真地读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围靠在母亲身边,非常认真地竖耳倾听。我在心里想,好啊,这真是好啊。在原画展上,绘本的原画就在那里,这时,拿起那本绘本,孩子们一遍接受着身边的原画的视觉冲击,一边听母亲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