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阅读推广人袁晓峰与网上实体图书馆“青番茄”续书缘
一本好书,是人一生的老师;一本好书,可以带给人无尽的启迪;热爱读书,可以让人身处闹市,而心灵恬静。对于整个国家及民族而言,热爱读书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便越有希望,所蕴含的力量也会更强大。
袁晓峰,一个民间阅读推广人,她几乎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在身边甚至更加广阔的地方,推行全民阅读。她的故事,就是书的故事,以及由书引出的故事。
一页铅字就能对抗都市的喧嚣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对于袁晓峰而言是这样的。
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实体图书馆”的“青番茄”的办公所在地,在深圳设计产业园水栋2楼。退休后的袁晓峰正是“青番茄”的荣誉馆长。
在她的小办公室外,是一排又一排用架子垒得高高的书,有的是出版社赠送的,有的是“青番茄”的支持者捐赠的,当然,更多的是“青番茄”出资购买的。相对于大办公区外的一群“85后”的年轻人来说,两个多月前刚刚退休、现年55岁的袁晓峰算是老大姐了。与许多富有朝气的年轻人相比,她的活力毫不逊色:留着干练短发,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到全国各地演讲的议程早已排满了11月。袁晓峰说,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共事,自己的心态也变年轻多了,当然,与他们聚在一起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书,因为他们都爱书。
在此前刚公布的“深圳市全民阅读示范单位示范项目、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结果公示”中,袁晓峰被评选为“优秀阅读推广人”(10名),而“青番茄”则获评“全民阅读示范项目”(10个)。前者热爱读书,推己及人,影响和造就了无数“书虫”,后者更是有一个“让中国成为一个阅读大国”的堪称宏伟的梦想。因为书,袁晓峰与“青番茄”如今“抱团”般地联系在了一起。
最开始从爱玩书到爱读书
袁晓峰的教师生涯始于1981年。从1999年后海小学创立时起至今年8月底退休,她一直担任该校校长。在任期间,袁晓峰将后海小学打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儿童阅读推广的佼佼者,这与她个人热爱阅读不无关系。
袁晓峰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热爱阅读。在家人的影响下,袁晓峰在很小的时候便与书打上了交道。“最开始是玩书”,袁晓峰说,记得小时候,面对父亲房中那高高的书柜,她够不到上面的书籍,只好“玩”底层的图书。
到了认字的年龄,放在父亲书架底层的书籍成了她的“启蒙老师”。诸如遇到《意林》等杂志中好的文章,她总是看了又看。而袁晓峰的父母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利用晚饭后散步的时间,将她带到当地的新华书店,任其玩耍。而她的阅读方向逐渐从“玩书”向真正的读书转变。
采访中,袁晓峰告诉记者,她儿子的阅读习惯也是从“玩书”开始的。她将父母常常带她到书店玩的习惯“传递”到了儿子身上,同时鼓励他“玩书”读书。如今,袁晓峰的儿子已经在美国深造。她称,儿子也常常向她推荐好书,同时分享读书心得。
最得意培养了很多“书虫”
按理说,当校长一定是非常忙碌的,但袁晓峰奉行的是“不必事事亲身躬行”,用她的话说,只需引领好老师即可。后海小学刚创立时,恰逢教育部推广“给学生减负”,老师布置的课内作业大为减少。但“减负该怎么减”,老师和学生心里都没底,不减不行,减了心里又不踏实。这时,作为校长的袁晓峰给老师们“支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多读课外书。同时,她选出一个班做阅读实验,随后带动全校。
袁晓峰当选十大优秀阅读推广人时,入选理由如此写道:“……在她(袁晓峰)任内,后海小学走在全国儿童阅读推广的前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故事妈妈团、首创绘本阅读进课程进课堂、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亲子阅读专著。率先在学校开展‘家庭书香派对’、‘好书交换站’、‘家庭书斋联盟’等活动,将后海小学建设成为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
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晓峰的总结简洁得多:她最得意的,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书虫”。据悉,后海小学首届高考毕业生中就出了个理科状元。其回母校交流经验时表示,就算再忙,哪怕是高考前夕,课间都会读5分钟的书。这些话,令袁晓峰最为欣慰。
最顺理成章退休后与“青番茄”结缘
因为书的缘故,袁晓峰退休后与“青番茄”联系在了一起。
“青番茄”是由一群年轻人共同打造的网上实体图书馆,其最大特色在于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借书服务,而且借送均有人上门免费服务。用户只需在办理借阅卡时交纳相应的押金,获得相应的读书尺码即可。尺码越大,意味着可一次性借阅的图书越多,同时获得的借阅期限越长。如今,“青番茄”有藏书10多万册,服务区域覆盖了全国20多个城市,服务用户目前已有60余万人。
“青番茄”的创始人之一娟子此前是山西太原市的公务员,有着稳定的工作。但用袁晓峰的话说,娟子心中一直有自己的梦想,她爱书,也希望更多人爱书,于是辞职创办网上图书馆。
前年的圣诞节前后,娟子与朋友共同出资10万元,在深圳一个社区建立了一个“青番茄”社区实体图书馆,那是“青番茄”的雏形。成立之初,娟子通过网络找到了袁晓峰,希望她去社区图书馆开个关于读书的讲座。了解了娟子及其朋友们的想法后,袁晓峰欣然应允。而她和娟子见面一聊时,竟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虽然两人年龄相差近20岁,但没有任何代沟。
实体图书馆甚至实体书店受到网络书店以及新兴阅读方式等的冲击,各有各的难处,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娟子等几个创始人想到将图书馆搬到网络上,利用网络进行推广,并且打出“免费”法宝——为个人用户终身提供免费借阅,送书上门的服务。随着创意的逐渐成形,“青番茄”于去年8月正式上线。相隔1年后,退休后的袁晓峰正式“加盟”,身份是“荣誉馆长”。
记者日前在“青番茄”办公所在地采访时看到,开阔的大办公区里,一群“85后”年轻人轻快地敲着电脑键盘,还有几个人在整理着书架。与许多公司不同的是,“青番茄”办公室里还专门辟出一角空间,设置了室内高尔夫,并专门留出了一间斯诺克台球室。就连那墙体上各式图画,都是员工们自己手绘上去的。还有那看上去清新可人的小角落里的种种,都充满了设计及创意的味道。
在“青番茄”,无论找一本杂志,还是一本具体到某个出版社或某个作者的著作,都可以在网上书库中找到。其网站上还设置了许多有趣的栏目。例如“漂书码头”,读者除了可以自愿放漂自己的图书之外,甚至可以一起放漂自己的读书心得……
既然个人免费借阅,而“青番茄”又是一家企业,如何赢利?娟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番茄”除了有个人用户,也开发企业用户,支持资金则从企业等组织中来。她称,大多数企业都需要图书馆,但很少企业能够有效管理图书馆,这正为青番茄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契机——青番茄为企业提供图书馆服务,企业为青番茄解决资金问题。
袁晓峰说,退休后,她更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共事,所以她来到了“青番茄”。随后她发现,那群年轻的“85后”都是一群有理想的人:由于“青番茄”刚上线1年,并不见得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他们爱书、爱读书,愿意与书打交道。就如同创始人娟子一样,心中有梦想,付诸实践,于是有了“青番茄”。如今,“青番茄”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让中国成为一个阅读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