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玩一个不从众的游戏 [转载]玩一个不从众的游戏](//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玩一个不从众的游戏
黄明坚撰文
(作家)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有能力从平凡中发掘新奇,从千篇一律中找到闪闪发光的新想法。书的主题很大,小小年纪的威斯利梦想要建立他自己的文明,一手打造的威斯利王国。
他种下自己的植物,把果皮晒干做成杯子,榨出果汁来喝,煮、烤、炸根部来吃,用树皮编帽子,拿纤维织长袍,不仰赖外力,独自生活。
这本书的前半部,对过度仰赖物质文明,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的孩子,从种子开始,长成植物,变成食物,依循这样的发展过程,从头体验一遍。追溯衣物和食物的来源,应该是回复到创造力源头的一个好方法。当然,文明不只是衣食而已。威斯利给天上星座重命名,发明新的游戏和计划基准,甚至创造新文字、新语言以及新墨汁。
哇!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大工程。
仔细想想,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文明本来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加入我们的生活,掀起涟漪,激发出创意的改革。如果给孩子一个机会,试着像威斯利一样编出八十个字母,谁知会不会产生令人惊艳的结果呢?
这本书有浓烈的色彩和硕大的花朵,中低年级的孩子加上师长的引导,动手做一些实际的种植或烹饪,也不失为好点子。至于高年级的孩子,甚至可以设计新游戏,替事物重新命名,创造自己的语言,开发孩子更大的潜力。
在开发孩子的王国的同时,也许父母无意中会找到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威斯利王国呢!
(本文辑录自博客来网络书店)
![[转载]玩一个不从众的游戏 [转载]玩一个不从众的游戏](//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威斯利王国》书评
蔡敏玲撰文(台北师院教授)
威斯利是一个不从众的小孩。他没有随着一般人的喜好与习惯过日子,并不是因为他刻意想要和别人不同。他的理由其实很单纯:他喜欢的恰好不是那些。在假期里,这个被父母视为怪胎的小孩综合运用了有关农耕、机械、烹饪、纺织、天文、音乐、游戏和语言的知识,创造了另类的生活方式,也吸引了原先厌弃他的同学,共同建立了一个王国。
这个表面看来风格写实的故事,就像梦想一样具有一些魔幻的气息。跨页的处理,使得故事和图画和谐地对照出两种营造与观看现实的方式,成功的呈现威斯利的逃离与创造。一开始,威斯利透过暖气孔聆听父母亲对他的评论,这样的安排使得两个场景的连系十分自然,两种世界的并置也合理顺畅。接下来,同侪的追逐对照威斯利的逃离,而威斯利跨越垃圾桶的动作则点出这场逃离对威斯利的象征与实质意义。接着,父母和威斯利在客厅的"日常"作息景象对照出迸发“奇想”的威斯利特写画面。翻过页,我们看见二楼房间还醒着的威斯利和院子里犁好的一堆土上,闪过一道奇幻的光——梦想发芽了。
之后的威斯利王国营建,只要是有其它的人出现,图文便以类似的方式做出对照的效果。唯一的例外是游戏的画面——在游戏的情境里,孩子无分轩轾。在只有威斯利的场景里,我们则看见他在王国里的投入、享受与自得。俯瞰之下,威斯利王国在房舍样式一般的小区的确与众不同。
这本书的图文表现流畅高妙,细节与构想都禁得起一看再看,而孩子的奇想也值得我们珍视。
(本文辑录自“中国时报开卷好书榜 ”)
作者简介
保罗·弗莱舒门(Paul
Fleischman)
童年时期
1952年9月5日出生于加州蒙特瑞,双亲是知名作家Sid
Fleischman和Beth Taylor
Fleischman。从小受父亲影响极深,家中一台老旧印刷机,让保罗很早就接触到文字创作的美。家中的短波收音机使保罗在多样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成长,让他领略语言在听觉上的美感。
成年时期
1970年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就读。两年后,离开学校,展开一连串探险和旅行;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来她进入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就读,并在1977年毕业取得英国艺术学士学位。
在开始投入专业写作领域之前,曾在一家书店兼职当店员和做一些校对工作。和Becky
Mojice结婚(1978年12月15日),并育有两个小孩Seth和Dana。
创作理念与特质
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以手写的方式写满一整张纸,再继续进行修改和编辑。特别细心地处理文句的韵律,并运用美学上令人愉悦的文学手法,让文字“宛如”音乐的篇章般一句句地铺展开来。
其作品大多和自然、道德或心灵上的成长等主题有关,故事充满神奇的魅力。当保罗还是个孩子时,并没有当作家的打算,也没有花很多时间待在图书馆或是成天埋在书堆里。反而是在海边,在可以游戏的广场上,或在附近的巷道里,骑着他的单车晃来晃去。保罗一直到现在都十分喜爱大海,他目前居住在加州蒙特瑞的滨海小区,不同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上绕了一大圈之后,他仍然变成了一位作家。
和Crescent
Dragonwagon与Charlotte Zolotow一样,保罗也是童书作家的第二代,他的父亲Sid
Fleischman在1987年以小说作品《The Whipping
Boy》荣获Newberry奖,也就是在保罗获奖的前两年。以往在弗莱舒门家庭中,他们全家工作时必须一起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共用那部过时的计算机,保罗从小在语言和各种声音围绕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父亲Sid
Fleischman,总是定期在家中朗诵他的作品,而家人也会对故事剧情的发展给予建议。保罗说:“这些成长经验使我们发现,经由口语传入耳中的文字给人十分美妙的感觉,而使用这些声音对我们来说,就像玩玩具一样好玩、有趣。”音乐在弗莱舒门的家庭里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保罗和妈妈会弹钢琴,他的姊妹们会吹笛子,爸爸则会弹吉他。不仅如此,保罗长大后还继续学习音乐,他学竖笛并曾和一个吹奏竖笛的团体四处巡回表演。
保罗喜爱音乐的特质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的作品《I Am Phoenix》《Joyful Noise》与《Big
Talk》都属于诗作,适合用两种或四种声音大声地朗读,表现出来就好像合唱团里不同的声音,或交响乐团里各种不同的乐器所形成的和谐音律一样。即使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保罗曾获得多项大奖,包括《Joyful
Noise》在1989年荣获纽伯瑞奖的金牌奖。小时候,保罗·弗莱舒门经常骑着单车四处收集别人家垃圾桶里各种各样被丢弃的东西。如今,保罗依然做着和当初一样的工作,他把人们遗忘了的历史片段,以及自己在旧书上读到的、稀奇古怪的事物收集起来,在作品中赋予它们崭新的生命。
得奖作品
《The Half a Moon Inn》荣获1980年Silver Medal奖
《Graven
Images》荣获1983年纽伯瑞奖(银牌奖)
《Path of the Pale Horse》荣获1983年Parent's Choice Award奖
《Joyful Noise》荣获1989年纽伯瑞奖(金牌奖)
《The Borning Room》荣获1991年Golden Kite Key Award奖
《Satumalia》荣获1990年Boston
Globe Hom Book Award奖
《Bull
Run》荣获1994年Scott
O'Dell Award奖
《Seedfolks》荣获1998年Best Books
for Young Adults(ALA)奖
绘者简介
凯文·霍克斯(Kevin
Hawkes)
小时候的凯文·霍克斯,是个非常热爱画画的孩子。
念美术班的时候,凯文尝试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设计,包括用泥水、石膏、铁丝和papier-mache等各种不同材料来进行雕塑。
在犹他州取得插画学位并顺利毕业后,凯文搬到波士顿居住。他在一家书店的童书部门工作了两年,两年当中,凯文每天利用午餐时间学画童书上面的图画,并且向波士顿和纽约地区的出版社展示他的作品。在此同时,凯文的努力有了成果,他得到了第一份画作出版的合约书。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问凯文:“怎么样才能把画画学得好?”“灵感要从哪里找?”凯文回答:“不断地练习画画。另外,当你想使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所成长时,记得阅读、阅读、持之以恒地阅读。" 凯文·霍克斯其他插画作品有《图书馆狮子》等。 (本文辑录自HMCo
& CharlotteZolotow.com)
译者简介
杨玲玲
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2003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慕尼克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研究幻想儿童文学。译作有《魔堡》《鬼妈妈》《许愿井》《宝石少女》《苏姍的月亮手镯》《独角兽之歌》等多部。
彭懿
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現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主要学术著作有:《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宫泽贤治童话论》《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等。主要翻译作品有:《晴天有时下猪》《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手绢上的花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