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访谈:快乐阅读,像吃饭一样必须而易行

(2011-08-01 22:31:10)
标签:

少儿

袁晓峰

英国

阅读课

老师们

杂谈

分类: 快乐阅读思考

记者:袁校长,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倡导快乐阅读的?

袁晓峰:那是2004年,我作为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到人教社参加教材修改的会议,记得会议进行中的一个晚上,王林博士将我约到他办公室,给我看了《爱心树》《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好多绘本,他又给我讲了国外儿童阅读的状况,我突然感觉,我寻觅多年的梦想有了突破口了。

记者:你多年的梦想是什么?

袁晓峰:很简单,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1999年后海小学开办后,我就一直在探索,希望能找到这么一条路。我要求老师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布置作业,绝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然后倡导孩子们多阅读。我原来是做小学语文教研的,我一直以为,要学好语文其实就是多读多写,而要写好也得先读多。积累多了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而积累太少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

记者:那老师们能做到吗?

袁晓峰:也有老师放心不下,躲着我偷偷给学生印练习题。我到后海小学之前,当过教研员,当过师范学校和教师培训中心的教师,就是没当过校长。所以,在学校大小会上,我仍然是做着教师或教研员的事。我给老师们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培训,一点心得一点心得地交流,一本书一本书地推荐,引导老师们一起朝前走。一开始,我只是想让老师们知道,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要努力让学生爱上阅读,我们在2000年就尝试开设了“兴趣阅读课”。当时,我带着几个老师先上。

记者:当时的“兴趣阅读课”和你们现在的“快乐阅读课”有什么不同吗?

袁晓峰:有很多不同。

首先,阅读材料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开设“兴趣阅读课”时,我们忽略了“读整本的书”,只是选择一些篇目,学生仍然读的是单篇的文章。后来,我们还准备编校本阅读教材,拟好了提纲,搭好了框架,就在我准备进一步修改提纲时再次学习了《课标》,我注意到了“读整本的书”对于培养孩子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当时我正在参加编写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我想教材已经有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决不能靠再编一本补充教材来完成。当时儿童读物已经达到全国一年出版一万多种,而每年还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读物推出。所以,我们后来的“快乐阅读课”就只定大原则,大范围,大要求,具体阅读材料直接从优秀的儿童读物中挑选,而且每年可以有一些变化。

其次就是整个课程体系不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兴趣阅读课”只关注了语文课外阅读的引领,是比较单纯的阅读指导课。而“快乐阅读课” 不再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或名著推荐课,还是阅读学习课、阅读分享课,是师生共读、引领提升、讨论分享、拓展延伸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还辐射到了英语、科学、数学等学科阅读,不仅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还有“兴趣”和“快乐”的区别。

记者:这也正是我想问的,为什么把“兴趣”改为“快乐”?

袁晓峰:“兴趣”只关注学生喜不喜欢读,有不有阅读兴趣,其实就是关注了阅读的态度。而“快乐”不仅关注了阅读态度,还关注了阅读的质量、学习的状态和人生的状态。

我还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快乐阅读理念其实与美国的“读为基”和英国的“快乐阅读”不谋而合:都是倡导快乐地阅读,倡导因快乐而坚持终生阅读,倡导在广大儿童中普及阅读。英国"读为基"几乎在所有的工作手册和义工培训教材中都不厌其烦地强调:“在让孩子们选择读书是为快乐而更胜于为了知识本身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孩子们成为愿望强烈的、读而有感的读者。”

记者:你在推进快乐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到我校参观访问的人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想了好一阵,想来想去发现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而战胜了的困难一定不会是最大的。我信这么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记得文革后刘心武有篇小说叫《没工夫叹息》,前苏联有部获奥斯卡奖的影片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实谁都不相信眼泪,如果遇到困难你就叹息,你就流泪,你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有叹息的工夫不如学习,不如思考,不如大胆实践。2002年新课改刚开始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到我校指导,他感慨地说:“我到很多学校去后,老师们都是问我,这课该怎么上,这事该怎么办,这文章该怎么写。但后海小学的老师是问,这课我这么上行吗,这事我这么办行吗,这文章我这么写行吗。”这就是我们后海人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敢为天下先,善于战胜困难。

记者:我们在一些学校经常看到领导积极推进教改实验,而老师们怨声载道,被动地应付。领导来了就做样子,领导走了就老一套,你在推进快乐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袁晓峰:我不愿意做自己没想明白的事,我也不强迫别人做没想明白的事。一开始,我给几个主任讲了我的想法,主任们想和我一起开始实验,我没有同意。教育实验跟别的不一样,一定要把稳着实,要对孩子的发展负责,而不能为了虚名浮利而耽误了孩子。

我先自己在一个一年级班上快乐阅读课,我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都有各科老师来听课。我先开这个班的家长会,让家长算笔账,一学期只读30篇课文好呢,还是再多读至少30本书好;让家长明白,爱阅读的孩子也许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让家长支持,当孩子回到家还能读到他们喜欢的书。一学期下来,家长不仅希望快乐阅读课能继续上,还强烈要求英语也开快乐阅读课,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孩子们已经变成小书虫了,思维更活跃了,知识面更宽了,说写能力更强了,学习也更积极主动了。老师们也跃跃欲试,每次学校有新书到,老师们就马上阅读,恶补儿童文学。英语老师上快乐阅读课用的书是他们自己编的或自己翻译的,我就听过他们自己翻译的《驴小弟变石头》《子儿,吐吐》《城里最漂亮的巨人》等等,直到多年以后我们才买到了英文版的童书,又通过“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香港国际学校募集了许多旧的英文版童书。

等我教的这个一年级上到二年级,全年级都跟我上起来了,新一年级也都上起来了,英语快乐阅读课也上起来了。又过了一年,学校1-3年级都上起来了。这时,我就跟全校语文老师讲,希望大家每周都拿出一节语文课来上快乐阅读课。一来这本身就是语文课的内容,有了课内阅读的引领课外阅读才会落到实处。二来我参加了语文教材的编写,又编写了几册教师用书,深知孩子们一学期学完一本教材的时间是绰绰有余的。通过阅读提高了语文素养的孩子,完全可以有更短的时间学完教材。我在全国各地进行教材培训时发现,抱怨完不成教材的老师极少,而且真的是自己不愿学习、不会学习、不想改变的人。于是,我就告诉老师们,如果谁有困难怕完不成教材就告诉我,我一定会帮助他。之后,没有一个老师因为少一节课而完不成教材的教学。

又过了一年,我分别与几个其他学科的老师交流,问他们能不能在自己的学科进行快乐阅读,结果个个都告诉我他们自己已经在实验了,他们已经和孩子们一起读起来了,他们已经尝到学科快乐阅读的好处了。就这样,快乐阅读水到渠成地在多个学科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曾经到我校进行研究的博士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和中山大学的,他们都发现,我们学校的老师做课题是心甘情愿的,是积极主动的。特别是快乐阅读,就是从学校调走的老师,也有好些到了新学校就在自己的教学班继续进行,还有跟着我的博客往前走的,还有给孩子们带着书到新校的。

如果问快乐阅读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我想,如果一项教育实践以增加师生负担为代价,无论结果如何,那一定是走不远的;如果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神秘化,以高深莫测而令老师们望而却步,那一定是难以推而广之的;如果需要高额投入以华丽的姿态面世时,普通的、大众的学校也只好望洋兴叹了。而一项教育实践能同时让师生都受益,那师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了。想想吧,我们的老师们要带领学生读就得先读,多读,读着读着,自己也喜欢起来了,也受用起来了,因为我们不仅用阅读开拓了自己生命的时空;而且还跟学生一样读出了快乐,读出了梦想;还跟学生一样读多了,积累多了,就按捺不住地想表达,于是就讲就写,于是,我们就一起写出了《图画书阅读——引领儿童快乐成长》《快乐阅读进行时——来自一所小学的声音》等著述。

记者:你们的快乐阅读课能在偏远地区或农民工子弟校推广吗?

袁晓峰:当然能。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来说,阅读就像吃饭一样必须和易行。

我们认为,书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阅读不是生活中用以炫耀的孔雀羽毛,或者是为了让人膜拜的资本。所以,我们不把儿童阅读做成昂贵的珠宝,不把它包装得华贵和繁复,而是遵循日常化、平常化、易操作的原则,用非常普通、朴实的策略去实施快乐阅读。因为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读起书来,让更多的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我们拒绝高空飞行,我们紧贴地面,让更多的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都跟得上我们阅读的队伍。我们期待的是浩浩荡荡,而不是孤芳自赏。因为普通,因为朴实,因为没有高不可攀的门槛,我们推动儿童阅读的队伍真的就浩浩荡荡起来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为甘肃、青海的参观团做完报告后,负责音响的老师对我说,“校长,以后你报告的题目可以叫《我们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跟着我们一起走的不仅有新疆喀什、贵州惠水和陕西延安等许多偏远地区,也有许多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弟校。没钱也能做,才叫创意。我们一直坚持低投入,高效益;重创意,轻质地。其实在创意中能体验很多快乐呢!

记者:这个吃饭的比喻很好。一件珠宝的价值对正在荒漠上行进的旅人来说,远不如一碗米饭有用。历史经常做出弃珠宝而留米饭的选择,这是不需要讲什么道理的。袁校长,那我们今天的访谈就以“快乐阅读,像吃饭一样必须而易行”为题吧。

袁晓峰:好啊,希望大家能记得吃饭别太急,别噎着孩子;别偏食,注意营养丰富;别饱一顿饿一顿,要坚持。不急不停地持续下去,阅读才会化进孩子们的生命恒久温暖。千万不能因虚荣心而急功近利,常常想想吃饭的道理吧,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吃得好,吃得香,吃得精神健壮、爱心丰沛、智慧丰满。这样的孩子走在人生的路上,一定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一定会放飞更加绚烂的梦想,一定会谱写更加动听的乐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