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记忆的项链+迟到大王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快乐书吧 |
- 出版时间: 2010-3-1
- 字 数:
- 版 次: 1
- 页 数: 30
- 印刷时间: 2010-3-1
- 开 本: 12开
- 印 次: 1
- 纸 张: 铜版纸
- I S B N : 9787533262242
- 包 装: 精装
萝拉失去了母亲,她不肯接纳新的妈妈的关怀,更对她的关怀更视而不见。母亲留下的一条项链,项链是用扣子串成的,每个扣子代表了不同的回忆。
一天,萝拉在自己家之花园拿出妈妈留下的项链,作出怀念时,结果被小猫咪弄断了。扣子四散,在爸爸和新妈妈的帮忙下,仍欠了妈妈之前最喜爱的一颗扣子。一 家人努力的寻找着,直至深夜新妈妈仍不放弃,要帮萝拉找到那扣子。而这一切萝拉都看在眼里,因此而打开了她与新妈妈建立关系的机会。
http://img33.ddimg.cn/imgother1/67/13/20819173_348534.jpg
http://img33.ddimg.cn/imgother1/67/13/20819173_348535.jpg
http://img33.ddimg.cn/imgother1/67/13/20819173_348536.jpg
http://img33.ddimg.cn/imgother1/67/13/20819173_348537.jpg
导读:以 爱
连 结
正如同封面和书名页中,那条呈现“心形”项链的象征意涵:这不仅是一条串联家族历史和记忆的项链,更 串起了从过去到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爱、了解和接纳。
对萝拉来说,项链代表对母亲的思念,重要的不是那些扣子所蕴含的故事,而是她和母亲在分享这些故事 时,一起编织属于自己记忆的过程。因此,项链中最重要的还是母亲和萝拉自己衣服上的扣子,这些扣子代表她和母亲之间亲密的关系和情感。
串起项链的细绳两端,在萝拉的母亲过世后便打上死结,不再加入新的扣子,形成闭锁的状态。尽管生活因 为父亲再婚出现改变,萝拉还是将自己锁在这条封闭的项链中,拒绝接受新妈妈的关爱,甚至不愿意了解她,只是静默地旁观爸爸和新妈妈的互动,因为他们之间的 亲密情感,觉得受伤,也用这条项链作为抗拒和表现敌意的武器。
小花猫咪咪一爪扯断了项链,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开启新的契机,迫使萝拉必须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也让 新妈妈有参与建立关系的机会。从扣子散落到逐一寻回的过程,萝拉观察、倾听并且思考新妈妈的作为、话语和想法,慢慢地体验她对自己的关怀和了解,也明白自 己必须重新调整,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新妈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彼此纠结的情感和难以厘清的各种因素,这些对小孩来说都是不容易学习却相当重 要的人生课题。要在图画书精简的故事篇幅中将这种人生复杂难解的结松脱,做具体实在的呈现,激动情感同时启迪思想,非有高超的说故事功力实在难以达成。但 是在作者伊芙·邦婷的 笔下,这一切却显得自然又流畅。
这位“喜欢将故事说给每一位对它感兴趣的人听”的美国知名童书作家,擅长将各种与小孩成长相关的家庭、社会和生命议题, 以贴近小孩生活的素材和表达方式,用平实和具文学性的笔调,铺陈动人的故事。她倾向呈现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和问题,透过故事帮助他们在困境中 寻觅出路,也带出希望。
在邦婷的故事中,大人并没有被塑造成对困难和问题免疫的角色,和每个小孩一样,大人也会恐惧、不安、疑惑和犯错,就像书 中的父亲在面对女儿心碎而无从使力时,竟想以欺骗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的忧虑一样。她借此帮助小孩了解大人有他们的软弱和难处,也提醒大人在面对这些难题时, 必须亲自示范解决问题和做正确抉择的重要性。
插画家泰德·瑞德和伊芙·邦婷有十多年的合作默契,生动的水彩画不仅传神呈现故事的情境,以灵活的角度拓展阅读的视野, 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走进故事,看见在橡树光影交叠中小女孩落寞、惊慌和悲伤的各种神情,也和她一起经历情绪的起伏。我们在当中感受图文对话的力量,在阅读时 很容易将自己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一起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情感也被深深触动。
扣子不仅包藏着记忆,而且同时意表不同的人生,而将人生相互串联并且建立关系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了解和接纳。因为唯 有以爱连结,才能修补心中的伤口,为生命带来前进的力量。
原名: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 - 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
内容简介
http://kk.a.5d6d.com/userdirs/9/0/5vyk/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1614301e252aa3b2b0004f.jpg
http://kk.a.5d6d.com/userdirs/9/0/5vyk/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16143091e5de8537d11c79.jpg
文:朱自强
约翰·伯宁罕是一位经典的儿童本位的图画书作家。伯宁罕选择儿童本位的立场创作图画书,肯定与他在奉行自由教育的夏山学校度过的童年一脉相连,因为夏山学 校的一个信条就是“你要站在孩子这一边”(夏山学校校长尼尔语)。在我读过的伯宁罕的图画书中,眼前的这本《迟到大王》最容易让我想起作家的“夏山”身份。
《迟到大王》表现了两个冲突:一个是成人僵死、封闭的 “书本知识”与儿童鲜活、开放的感性生活之间的冲突;一个是学校强制的教育和儿童渴望自由的心性之间的冲突。《迟到大王》是一本教育启示录。伯宁罕说:“没有压力的童年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最好的基 础。”《迟到大王》是夏山自由教育思想的一个注脚。
对于自己信奉的教育思想,伯宁罕是以真正的图画书的形式来表现的。《迟到大 王》的故事具有隐喻性,是用文字和图画共同讲述的具象化的故事来阐释教育思想的智慧之作。
《迟到大王》里只有两个人物,小学生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 和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老师。塑造这个老师形象时,伯宁罕运用了相当符号化的方法,竟然让这位老师在教室里穿上博士服,戴上博士帽,手里拿着手杖。需要注意 的还有,在作家的叙述语言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老师”这一字眼,这恐怕是出自对“博士帽”的老师身份的否定意识。
在我的解读中,博士帽、博士服象征着僵死、封闭地膜拜书本知识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当然不承认下水道里钻出鳄鱼、附近的树丛里钻出狮子、附近的小河会 有巨浪这些儿童遇到的实际生活。
当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生活经验不断挑战给“博士帽”带来优越感的“知识”的时候,伯宁罕分别两次描绘出老师敲打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课桌(学习生活的譬 喻)的拳头和暴跳到半空中的姿态。老师还威胁说:“如果你再这样一直迟到和 说谎,我可要用棍子打你了。”在这里,老师手里挥舞的体现绅士风度的手杖,成了棍棒教育、强制教育的象征符号。绅士的手杖在中国又叫 “文明棍”,因此,在中国读者的语境中,这一形象设计更具有讽刺意味。
不信任儿童的老师,把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诚实看成是 “说谎”,然后采用了惩罚教育:写三百遍、说四百遍认错的话。伯宁罕颇具创意地用检讨书的文字设计了前后环衬。从第九遍起,“把手套弄丢”就变成了“把手 套弄去”。伯宁罕作这样的设计是深有用意的,这是对大人无能的惩罚教育方式的嘲弄,也表明强制的、机械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的无效性。
《迟到大王》的绘画语言具有丰富的蕴含。伯宁罕用心良苦 地将故事里的一页图作了封面。老师庞大的身躯与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矮小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感到“教育”对孩子的威压。值得关注的是几乎完全遮住 课桌的那双压迫的大手,这双大手在故事里还曾经一遍遍地敲打着课桌,如同敲打着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稚嫩的心灵。在整个故事里,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课桌不 是用来学习的,只是用作被教师敲打和写检查的,作家是以此作为对强制教育的写照吗?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与老师发生冲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的世界充满了可能性,老师的精神生活却已经被限定了。画面也是这样表现的。在教室以外的约翰派克罗门 麦肯席的生活中,有色彩斑斓的天空,有广阔丰饶的大地,但是,在老师置身的教室里,却没有任何背景,只有让孩子面壁思过的逼仄的墙壁和孤零零的一张课桌。 这是深有意味的。伯宁罕的校长尼尔就说:“教室的墙壁就如同监狱一样限制着教师的视野,而让他们看不清教育的真义究竟何在。”
伯宁罕为我们安排了一个绝妙的幽默的结尾:老师被毛绒绒的大猩猩抓到了屋顶上。当老师用“文明棍”指着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让他救自己下去时,约翰派克罗 门麦肯席反讽地说:“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绒绒的大猩猩!”随着这句话,一种虚妄的教育就像从老师手中坠落的“文明棍”一样,轰然倒塌,而我们的约 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依然脚踩大地,迎着初升的太阳“去上学”。这个结局真是有大智慧的思想结晶。
文:彭懿
类似这样的上学、放学途中遭遇了怪事的图画书,还真不少。像马格丽特·梅伊(Margaret Mahy)文、史蒂文·凯洛格(Steven Kellogg)画的《跟男孩回家去》(The Boy Who Was Followed Home,1975),说的就是小男孩罗伯特特别喜欢河马,有一天放学回家时,跟回来一匹河马,第二天跟回来二匹河马,第三天跟回来四匹河马,第四天跟回 来十六匹河马……结果家里头河马泛滥成灾的故事。可这类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仅仅是好笑而已,笑过之后不会让你深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