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语言——发展语言较容易的途径

(2009-06-05 20:11:18)
标签:

教育

全语言

语言材料

情境

教学法

分类: 快乐书吧

读完《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第一章,依不同向度,试着比较全语言的学习和传统的课堂语言学习不同之处:

 

向度

全语言

传统语言学习法

学习观

由上而下(整体到部分)

由下而上(部分到整体)

教学目的

掌握和运用语言,让孩子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意义的沟通。

为语言而语言

教学重点

语言与生活联系,真实的语言情境。

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

教材

真实世界中需要的语言材料

无趣、和自己无关的语言材料。

自主性

充分

很少,或者没有。

情境

真实情境

很少,或者没有。

功能

真实的有用

应付作业和考试。

 

封底语: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饼干盒上的包装、街上的招牌等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都是孩子们最初的阅读对象。所以,全语言主张语言历程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传统的将一个句子拆得支离破碎的分析、拼音教材、作业簿应该收起来,而是应该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语言的机会,要求孩子问问题、聆听对方的回答、对回答内容的响应等,从听说读写中全方位学习语言。

李连珠的《译者序》节选

在美国,全语言运动始自于老师对教学和课程的一种反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回归基本能力的呼声中,在以技能为导向的传统课程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老师们检查了自己的教学及学习情况。面对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老师们开始对由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了怀疑。

除了上述与语言相关的理论,全语言也融合了杜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及维果斯基所探讨的学习的社会因素等精义,超越了单一语言课程论。

全语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它更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态度。要了解全语言的内涵,大概都要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Whole Language”一词看似笼统、简略,但是,事实上,“Whole”一字也就是整合、完整之意,蕴含全语言的精神。不管是对名词的释意,还是对内涵的探讨,本书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

全语言既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自然无法以呈现教学过程的方式来介绍;只参考教室实践,也无法掌握全语言的精髓。而全语言最重要的基础、原则和精神,大概都含纳在本书中。实践工作者通常不喜欢谈理论,希望能够直接进入教学和活动层面。但是,许多实践工作者在面临教学上的问题和矛盾时,还是会再回到这本书中,重新阅读、思考、检视,以理清观念。

 

“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断,认为幼儿学习简单细小的事物会学得比较好。这样的想法,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于是我们把语言拆成单字、音节及单独的语音。不幸的是,这么一来,我们也同时把语言变成一些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无关的抽象事物,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意义的沟通。

在家中,我们不需要将语言切割成简单、零碎的片断,幼儿一样能学会口头语(oral language)。在他们必须用语言表达自己,了解他人,而且看到周围的人在有意义地、有目的地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