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课堂中历练    在团队中成长

(2015-05-04 19:46:42)
标签:

育儿

分类: 工作进行曲

在课堂中历练    在团队中成长

 

场景一:语文中心教研组活动

1114,接到分局通知,1120日举行语文中心教研组活动,掐指一数,只有6天的时间,而且中间还有一个双休日,上班时间只有4天,语文学科组长迅速找到五年级备课组长,落实上课人员,何老师承担了这次活动,何老师是第一次承担这样的活动,信心不足,学科主任熊主任说:“这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们都是你坚强的后盾。由于通知到位已是星期四,何老师连夜备出教案,先给熊主任审查修改,星期五晚上终于定稿,课件怎么办呢,双休日何老师来到学校和五年级的一位教师边做边修改,周一上班,由五年级组教师及学校骨干力量组成的备课团队进行了听课评课,虚心的何老师主动要求再进行一次试教。白天工作忙,教案、课件都是回家进行的修改,星期二试教后,备课组团队都留下来作了详细的评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星期三,何老师又将教学设计按老师们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星期四园林分局语文中心教研组活动如期举行,悟性很高的何老师把自己的特长在这节课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得到市教研员高度评价。几天的紧张的忙碌,何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整个备课团队也从中也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场景二:学校校本教研活动

114星期三下午数学组校本研训如期举行,这天主持活动的是一年级数学备课组,首先由备课组组长刘老师围绕他们组选定的专题“一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组织全体老师进行了理论学习,接着由提供课例研究的李老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李老师从初中到小学,转学段、转学科,来我们学校一年多,我清楚的记得李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以前我在中学也是见过大场面的,省里、市里的也拿过奖,但是这次承担校级的这节研究课,我几天没有睡好觉,每天就想着怎么修改教案,特别是第一次试教后,自以为还是备课比较充分,但是在同组老师的听、评课后,发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不足,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气氛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语言不严谨、体现不出教学效果等等,当时我很灰心,不过,我们组的几位老师跟我出点子,我又进行了二教,昨天呈现给大家的是我的第三教,我很感谢组里的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给我多提宝贵意见。”听到李老师谦虚、认真的讲述,教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这次同备主评的柳老师谈了和李老师一起同备磨课的经历与收获,他说:几次磨课,我看到了李老师的认真,也看到了她的成长,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特别是最后一次,让我十分惊讶,与第一次试教相比是飞跃,可以看出李老师的付出,同时和李老师同备、共磨中我自己也得到了提升了自己,……”,紧接着,柳老师围绕“一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谈了自己的收获。

场景三:优秀备课组评比

学期结束,要评比优秀备课组了,按照评价细则,将活动参与、教师获奖、平常表现结合起来,最后三年级组遥遥领先。回顾这一学期三年级组的表现,六位老师人人都承担了教研活动,在本组组长组织下积极参与了优秀案例、微课大赛,其中两对师徒结对的老师表现特别突出,一位徒弟刚到我们学校不到一年,代表学校参加了分局教研活动展示,当时她的一段话还记忆犹新“来到了二小,我感觉到了压力和紧张的气氛,每月的校本研训和业务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和同事们的差距,我有些担心和害怕,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拉小与同事之间的距离。但很庆幸的是我身在一个很好的团队里。我的师傅张老师经常鼓励我,其他老师也为我出谋划策。在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帮助和张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知道该怎样去利用教师用书,怎样去把握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怎样导入,怎样进入下一个环节,怎样提问,怎样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等等。这一年来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三年级组在学期结束被评为“优秀备课组”实至名归。

感悟与反思:

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教师的成长,总是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题研究、竞赛活动中慢慢锻炼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同组老师的帮助,就会进步很快,少走很多弯路,取得更大的成绩,特别是我们学校有几个学科面临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经验的教师逐渐退休,刚刚入行的青年教师有还没有成长起来,这就特别要找到好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与锻炼。

二、在课堂中历练,在团队中成长。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重要的不是拥有几位“名师”的个体,而是拥有一个茁壮成长、颇具潜力的教师团体。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集体中共同成长呢?这就要抓好学科组、备课组的建设。学科组、备课组是教师教研的“基地”,是教师提高的“土壤”,是分享交流的“平台”。近一年多来,我们重视备课组团队的建设,创建了以备课组长为主体的“自修——反思”团队,引领教师相互赏识,在课堂中历练,在团队中成长。

一方面我们尝试“集体备课机制”。日常课,一人主备主讲,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兼顾个性化复备小记,打造出每天的日常优质课;另一方面坚持开展每周的校本研训活动,形成以备课组为单位选定研究主题,由青年教师执教、骨干教师同备引领、备课组长主题培训、全体教师共同研修的教研格局,有时以个体为主“多次磨一课”,有时以群体为主的“多人磨一课”。在备课组中,每次活动,每位教师都有分工合作,如组织理论学习的、主备的、同备的、主评的,共同的研讨唤醒教师深层次的研究意识。公开课赛课,更是团队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这样的一节节课成就了你,也造就了我,更凝聚了人心,铸就了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个人与团队激励,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实践告诉我们:在团队中,个人和集体是“和而不同”的,激励的最佳状态也是个人与团队的协调一致、和谐发展;管理层如果能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有机结合,那么收获的将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有整个团队的和谐及坚强的战斗力。在团队建设中要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对团队和学校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我们推出了教师的评选激励制度,给表现优秀的个人记教育科研奖、教育创新奖、教研常规奖,并让这些老师有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激发教师自豪感和光荣感,形成榜样的力量。同时制定“优秀备课组评价办法”,引领教师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过程行动与这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细化过程考核,增强成果意识”的精神,本组有老师获奖了、有教师承担了研究课、按时参加活动等,一一记在备课组中,形成一种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

虽然有些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作为管理者我们也尝到了一些酸甜苦辣,但既然我们投身于教育中,一生中为了工作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我们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们的专业在团队里成长,就应该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让教师们享受教研及团队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