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各庄“老爷庙”的记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津门故里
原载2020年3月10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前些日子,笔者回到老家李各庄村,在与乡亲闲聊时,获知村内“老爷庙”(又称关帝庙)的一些情况,这令我十分激动。
83岁的刘殿林大伯,曾担任过李各庄小学的校长。他回忆说:李各庄村原来有座“老爷庙”,旧址在村中央侯福顺家东侧。寺庙坐北朝南,正殿供奉关云长,只有一间大殿。关云长两侧各有两位护法神。正殿之后是娘娘殿,供奉观音菩萨。娘娘殿也是一间大殿。观音殿之后,后来被改成了小学校,有4间教室。学校前身本是一家私塾,西南庄村的段老师曾在这里当先生。土改后不久,小学校则迁到了“老李家”的“小南院”,由苏立凯、侯振廷、荆文藻等人担任过教师。老爷庙正殿则改成了大队部,西厢房还被改成戏台。解放初期,村里的评戏团经常在此演出。旧时,老爷庙曾是儿童的乐园。孩子们经常跑到庙里玩,或捉迷藏,或打逗玩耍。
据笔者向杨村“万全堂糕干”后人杜宝江先生了解到,“老李家”是李各庄村的一位乡绅,主人叫李善斋,旧时在北平、杨村一带有商号,与其父杜堉相友善。
关于老爷庙的详细情况。南开大学教授傅善增先生回忆说:李各庄的老爷庙是1920至1930年间修建的。建庙没有集资,而是由本村的傅永利先生独自捐资数十光洋(银玩)兴建的。当时,傅永利先生在天津经商,家里比较有钱。之所以修建老爷庙,源于两个理由:第一,关羽是一名武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财神”,同时他又象征着一种尚武精神,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第二,关羽籍贯是山西,而李各庄的先民,包括李家、傅家在内,都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关帝庙寄托了人们的一种乡愁情怀和对老家的一种眷念。前些年,傅善增先生曾回乡参与编写李各庄的傅姓家谱,他介绍了傅姓移民的过程。据他考证,他的先辈最先是从山西移民到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20年后,也就是到了永乐年间,这些移民又以皇帝故乡人的身份作为军户,第二次移民到武清“屯垦戍边”。武清地属京畿,因连年战争及天灾人祸的原因,到明朝时人烟颇为稀少,这与所处的京畿地位不相符,故朝廷决定将大批军户移民至此屯垦,这也是为什么武清村庄多成村于明朝的重要原因。
傅善增出生于1944年,1950年在李各庄初级小学入学。他清楚地记得老爷庙的样子。他回忆说,七十年前的李各庄,村中央是一个小水潭(村民称张记坑),潭中虽然不是活水,但水质却十分干净。老爷庙坐落在水潭的北侧,坐北朝南,大门对着水潭。解放初期,与大多数乡村一样,村里也实施了“废庙兴学”政策,村民们把几间大殿的神像、泥塑全都砸碎,堆放在庙门口附近。清空后的大殿,垒起了高矮不等的砖垛:高砖垛上搭上长木板,作为长桌;矮砖垛上搭上长木板,作为长凳。于是,老爷庙摇身一变,就成了一所小学校,全村的小学生都在这里上课。当时,傅善增正好上一年级,班里有十几个同年级的学生。教书先生是本村的苏立凯(官称苏先生)。他在给一年级上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也一同在教室里自习;而等他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一年级同学同样在一间教室内自习。这种囿于条件的混教形式,并没有持续多久。待1953年村里土改工作完成后,小学校就搬进了被征用的“老李家”(李善斋)的私宅。新址位于本村东街路北,这是一座二进的农家四合院,把院中央的隔墙拆掉后,就变成了宽敞的大院。院的四面都是房间,其中一、二年级在东厢房,三、四年级在北房。在大院的东南角还有一个门洞,那是一座北方民居中可以存放马车的门洞。
如今,老爷庙已离人们远去,但老爷庙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却仍留在村民的集体记忆中,并为大家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