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灶神与祭灶

(2021-02-04 07:19: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原载2021年2月4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岁月如流,又濒腊尾。昔时,老天津卫人于每年阴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均有祭灶之举,这一风俗相沿已久。而如今,这一风俗只停留在口头上,除保留卖糖瓜习俗之外,并无其他任何的仪式感。

灶的古义,即指“造”,即创造食物也。而司创造食物者则为一种神灵,即灶神。关于灶神,历史上,它确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并非如今人所想象的那样毫无踪迹可寻。在北方,灶神被称为灶王,这一称谓在唐朝时就有了。《李廓镜听词》有“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而在南方,灶神被称为灶君,并被加以“东厨司命”四字。罗隐《送杜诗》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在这两句诗中,灶君还被尊称皇帝,可见灶神在南方人心目中非常神圣。

灶神不仅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且他还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城南诗社创始人之一的吴子通在《祭灶》(刊于1940年2月1日《新天津画报》)一文中曾考证过。据他在文章中记述,《庄子.达生篇》曾载:“灶有髻。注:髻,灶神也,著赤衣,状如美女。”《杂五行书》认为:“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治。”《五经异义》谓:“灶神姓苏、名吉利,夫人姓王、名抟头。”《酉阳杂俎》则言:“灶神名隗,状如美女。一曰灶神名壤子。”由于口耳相传的不确定性及地域上的差异性,灶神的面貌及姓名亦有所不同。

关于祭灶,这是一种风俗,它属于古人的“五祀”之一。所谓“五祀”,即祀户、祀灶、祀中溜、祀门、祀行。《礼记.月令》上说,“孟春祀户,孟夏祀灶,季夏祀中溜,孟秋祀门,孟冬祀行。”前文所言“祀灶”时间为孟夏,今则在季冬,此或为长期演变之结果。

至于如何祀灶,古书上有不同记载。祀灶之祀,设主于灶陉。《朱子语录》曾谓:“灶陉”即今之灶门安柴处。《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二十四日,郡人至夜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亦使神醉而不能上奏之意。”

俗谚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之语。旧时在天津卫,每至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夜九时,市民咸于厨中祀灶王,供以年糕、糖瓜、麸子草料及水浆等品,俗例以糖瓜粘灶门,即曰堵住灶王爷的嘴。其本意是,封住灶神的嘴,免得他在上天说坏话。

祭灶是需要有仪式感的。天津人祭灶时要拈香燃烛,并要由家中男主人主祭,诵词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是不允许女人出现的,故天津俗谚有“女不祭灶”之语。祭时,除念诵词外,还要以纸龛焚灶王龛及神祃。至腊月三十日夕,再另易新买者。

自祭灶这一日始,即进入所谓的“过年”阶段,天津人俗谓之曰“忙年”,又曰“年过活”。家家户户需要蒸馒头、生火炉、贴对子,还要请神祃,市肴沽酒,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初一早晨方罢。过年时,小儿女皆着新衣,女孩更争选唐花为饰,男性则以狂放爆竹为乐。往昔,自祀灶日起即闻鞭炮声,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方熄。

关于糖瓜,旧时天津人把它做成元宝形,上粘以白芝麻。但糖瓜为货卖当时之品,只在祭灶这一天才“恒发利市”,待过了这一时辰,它的形状再好,便也便无人问津了。

灶神与祭灶

灶神与祭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