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记者单炜炜美文:娘娘宫赶年集(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原载2021年1月8日《每日新报》
康乾成形民初兴起
宫南宫北 无美不备 宫内宫外 人声鼎沸
作者:单炜炜 制图 苑靖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1-01-08/12/3482240_zpgyy_1610003991109_b.jpg
年货摊儿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1-01-08/12/3482238_zpgyy_1610004034818_b.jpg
耍货摊儿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1-01-08/12/3482236_zpgyy_1610004391236_b.jpg
金鱼摊儿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1-01-08/12/3482242_zpgyy_1610003912887_b.jpg
年画摊儿
还未入腊月,在2021年元旦假期中,古文化街附近妈祖文化广场吊钱儿市场已经开业。以娘娘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年货市场,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已经形成,到了1911年后愈加兴盛。
1931年春节前夕《益世报》曾登载:“天津市面,最能表现旧历新年之征象者,盖无过于宫南宫北两街,凡年节需用之品,应有尽有,无美不备。”那时景象如何——且从文史研究学者及旧闻记载中一窥往昔。
天津城南诗社成员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一阙:“腊鼓冬冬聒市阛,摊床年货积如山。肩摩毂击生意好,宫南宫北北大关。”
南北街 店铺全
吃玩戴 逛着买
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工商行名录》记载,原宫北大街旧有店铺90多家,宫南大街50多家。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高伟介绍,一进腊月,还未正式出摊时,“年年在此”的纸条就早已贴在娘娘宫年货市集上了。1947年2月,王小渔在《一四七画报》发表《天后宫之春》长文。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侯福志介绍,在作者的笔下宫南宫北大街,零食、水果等应有尽有。
一到腊月十五,年货市场“出全街”。要说最“惹眼”的就是各类吊钱儿、窗花,摊位遍布了各个街道,满眼的“红红火火”。玉丰泰绢花店在宫南,高伟说,天津卫的风俗,春节儿媳要给婆婆送一朵聚宝盆绒花。过去过年必备的门心对、窗花、头花等“八大红”,边看边逛就能置备了。而在宫北大街的西头,都是卖各种食品如鸡鸭鱼肉的摊位。
1931年2月《益世报》刊载《统一国历后二十年腊尽春回宫南宫北观》中解释,新年买金鱼是取富贵有余之意。
牌坊下 金鱼游
角门边 鲜花放
大牌坊下的一溜大泥盆里各色金鱼,从清代起就是这里著名一景。在天津,清代诗人汪沆在《津门杂事诗》云:“元日晴光画不如,灵慈宫外斗香车。琉璃瓶脆高擎过,争买朱砂一寸鱼。”记录的是正月里天津人在娘娘宫买金鱼的盛况。
清代周宝善在《津门竹枝词》里写道:“儿女欢欣眄岁除,娘娘宫里众纷如。玻璃缸子红绳络,要买头盆鸭蛋鱼。”抢“头盆金鱼”,也成了天津人的一个独特“年俗”了。过年时,有讲究的天津人家,必须在这里买金鱼,即因为这是娘娘宫的鱼,也为了“年年有鱼”的喜庆话。
卖金鱼也有卖定制玻璃鱼缸的,鱼缸中间还用玻璃吹上一枝五颜六色的珊瑚。
过年戴花、贴窗花,还得买鲜花,天津的这一风俗流传到今。过去,这么火红的买卖怎么会错过呢——娘娘宫东北角到东门、北门,还有梅花、海棠、迎春等盆栽鲜花可买。
娘娘宫院内,也是天津年货儿的主要市场。有一个大宗买卖——“耍货”的玩具摊,小孩子走到这里,肯定走不动路。
宫院里 耍货火
大殿北 风葫芦
“小孩爱过年,吃好穿好,还能玩好。娘娘宫里的玩具摊,最吸引小朋友了。” 高伟说,“耍货”摊上摆着木制的刀枪剑戟、泥哨儿、毽子、泥模子、泥人、弹球等,“不给孩子掏钱,是过不去这关的。” 纸浆脱模的各种鬼脸,最有名的就是“鬼脸张”,其实就是京剧脸谱的假面具,小孩子最想要关公、张飞以及神话中的孙悟空等。
早年间,宫院里会把一些多余的房间和场地租给一些小贩和制作商,高伟介绍,大殿北侧的两间厢房就租给了“刘海风葫芦”的创始人屈文台,制售“刘海”牌风葫芦——因风葫芦上印着“刘海戏金蟾”的图案而起名。摊位的上方,悬吊着一只巨大的风葫芦作为招揽顾客的标记,摊位前还专门有两个伙计在做演示表演。
与“刘海”牌竞争的是“老寿星”牌风葫芦,伙计还常把风葫芦抖到地上,“摔不坏”自然引得叫好。风葫芦的脆鸣,也是这里过年气氛的最直接声响。
买年画、春联、彩灯集中在福神街上。年画和彩灯都进了搭好的席棚,卖春联的只是一个个小摊儿,能自己出词,摊主现写。
福神街 彩灯炫
年画摊 报号卖
“如今,禁炮令的施行带来了环境的大改善。”高伟说,过去福神街上集中了不少鞭炮摊位,天津人喜欢“南鞭北炮”——“南鞭”指湖南浏阳生产的各种鞭炮,“北炮”多指武清生产的“两响”和“白杆”、河北农村生产的“钻天猴”“滴滴金儿”等。
彩灯席棚相当高,在顶上挂满了各种彩灯,“有金鱼灯、荷花灯、鸭子灯等。”高伟说,当时家家必买的是一种红玻璃纸糊的金鱼灯,“是取意红红火火连年有余。”还有高档的宫灯以及走马灯。
春联的摊儿,有写好的对联、福字、春条等,也有顾客出词让摊主当场现写的,“字好的引来啧啧称赞,自然买卖更上一层楼。”卖年画最有意思,高伟说,年画都贴在席棚外,每一幅画上都写着编号,老百姓来买年画时,告诉商贩号码就可以了,然后很快备齐卷成一个卷筒,一手交钱一手交画。卖得最多的就是杨柳青的那个缸鱼画了,五毛钱一张。
那些旧俗
逛灯市
清末民初胡宗楙《析津竹枝词》写道:“最是上元时节好,大家齐看赛春灯”之咏,每年,这里“灯市甚盛”。
尤其正月十五、十六,逛灯会,还把遛百病的习俗串联在了一起。
满堂红
来逛庙会市集的三十岁以下的少妇,到最小的幼女,都是红裤红褂、红鞋红袜,连脸上都抹上浓厚胭脂,讲究“满堂红”。
据说和妈祖海上救人的传说有关。
男子禁
过去,警察局每年要专门贴出告示,内容是“殿前不准男子站立”。原因,过去两性接触少,不少无赖少年趁人多捣乱。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制图 苑靖
图片均由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