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大义的时调艺人高五姑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0年11月24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高五姑(1883—1943年),今武清区王庆坨镇人,著名的天津时调艺人。其自创腔的“疙疸腔”,在每一句唱词收处,“辄引数折,颇为人称道。”代表作有《悲秋》《喜荣归》等,掌故大家戴愚庵将其唱腔特点归纳为四个字,即“稳、准、悲、媚”。
高五姑曾经有过一段婚史。据载,在20世纪20年代,高五姑迁往权乐坤书馆演出。当时,她与另一名时调艺人秦翠红为左右台柱。有一位吕姓的公务员,时在财政部作事,收入甚丰,并且是绮年玉貌,他非常喜欢高五姑的时调,并且很快爱上了高五姑。高五姑比吕君年长十多岁,高五姑遂嫁予吕君。为成全高五姑,结婚数月后,吕君便辞掉了财政部的差使,并且主动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因父母反对二者结婚)。由于没有了收入,加之不久高五姑的积蓄亦将用尽,二人陷入困境。为避免坐吃山空,经友人帮忙,高五姑乃往张家口鬻曲,而吕君则以卖鸟为生。二人天各一方,由此结束了婚姻关系。这一年初冬,高五姑返津,听友人言,吕君近况不佳。于是,高五姑乃出资70元,给吕君买了一袭缎面羊裘,以作御寒之衣。吕君自夏日始,即未穿过长衣。于是将该裘售出80元,以作一冬的度寒之资。
戴愚庵当时正主编某小报的文艺版,听说高五姑与吕君故事后,作了一首诗以记其事。诗云:“尚有羊裘赠,应怜小吕寒。不知‘天下事’(言高在张家口,不知天津吕君窘困万状事),犹作缎衣看。”
高五姑的仁义还不止于此。笔者在1924年8月5日北京出版的《京报》上,曾看到一篇《天津高五姑》的文字,文内有“天津高五姑捐洋十元”的字样。其实,自她从艺以来,高五姑经常参加义演,并多次为穷人和水灾地区的民众捐款。
有趣的是,她还曾救过某位省长的命。据1924年8月13日出版的《京报》载,“高五姑者,津埠之艺妓,年三十余。”她相貌丑陋,脸上长了好多黑色斑点。惟因歌喉高亢,故不以色见而以唱闻。有一次,高五姑被某省长招去演出,“时已夜深,座中某省长忽患急症,腹痛至不可忍,汗如雨下,厥状甚危。诸友束手,延医又缓不济急。高五姑自告奋勇,呼拿豆油来,遍刮皮肤,成红紫泡,疾遂以苏。”高五姑通过刮痧疗法,保住了这位省长的命。这位省长非常感激高五姑的仁义,当即拿出一百块大洋酬谢高五姑。
晚年的高五姑一度返回武清故里。1941年3月21日出版的《戏剧报》曾刊载《悲调宗匠高五姑已隐居武清乡间》一文,据该文记述,高五姑曾以《秦楼悲秋》一曲得名,隶杂耍馆,方始大红大紫。在歌场驰骋20年,“颇多积蓄,只以歌场是色艺并重之地,自谓老人,遂谢绝鬻曲生活,返其故乡以乐晚年去也。”据民间传闻,高五姑在隐居乡间的时候,亦曾多次资助过穷乡亲。
不承想,两年之后,高五姑便陷入窘境。1943年10月11日出版的《天声报》刊载了题为《高五姑乞讨为生》一文,披露了高五姑行乞的近况。据该文载,自从高五姑辍演歌场,加之有吸烟嗜好,乃作乞讨生活。“昨于庆云(戏院)门前,向同业行乞,相声艺人小蘑菇很同情高五姑,劝募后台同业给其捐款20元。”
另据当年报载,高五姑曾向过去捧过自己的一位资本家借过钱,这位资本家因高五姑年老色衰,竟然一分钱也没给。大仁大义的高五姑,因为这位资本家的不仁不义,一气之下便病倒了,不久即离开人世。据1943年10月31日的《天声报》披露:高五姑“近以无力维持,遂成街头之丐。昨日晨,高姬病饿交加,倒毙于南市清和街头,状极堪怜。一代歌娘,得此下场,可慨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