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伦与天津八里台
(2020-09-30 06:58:04)
标签:
休闲 |
分类: 天津人文 |
八里台旧为沽上风景区,诗人杨轶伦曾与师友多次光顾,并于1950年作《天津南郊四时杂咏》数首,以诗人的笔触记录了八里台一带充满诗意的风物古迹,今日读来仍颇为亲切。
关于八里台地名的来源,署名“和生”的作者在《八里台吊古》一文(
八里台本为水乡,旧有洼淀、窑坑,并有贺家口引河(即废墙子河,今称津河)、卫津河相连,周边种植大片水稻。每当春秋佳日,游人不绝,尤其在盛夏之时,三五青年男女,于绿树浓阴之下,傍墙子河闲眺,夕阳一角,洋楼斜映,风景殊美。杨轶伦在《天津南郊四时杂咏.八里台》中,曾这样描绘过八里台:“芒鞋竹杖任徜徉,八里台边趁早凉。别有清芬人不识,稻香胜似好花香。”这与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龙潭(今水上公园)乃为八里台名胜之一。清末时本为取土窑坑,遭废弃后,成为野景。每年夏季,市民往游者络绎不绝。1919年,南开大学在八里台一带落成后,这里被辟为游泳场,学校经常在此组织游泳比赛。杨轶伦作《天津南郊四时杂咏.青龙潭》诗,描述了作者眼中的青龙潭夜色:“闲趁秋宵放棹行,苍茫野水夜晾生。寻常一样团圆月,看到龙潭分外明。”
“闲吊城南旧战场,寒烟衰草感苍茫。聂公遗迹今何在,胜有残碑映夕阳。”这是杨轶伦凭吊聂士成纪念碑时写下的诗句。在今八里台立交桥南侧有一座纪念碑赫然屹立,该纪念碑是为纪念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炮阵亡聂士成而设立的。上镌“聂忠武公士成衣冠墓”,袁世凯有联语钤刻其上,联云:“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庚子去今已历两个甲子,每每凭吊碑下(今碑为后建),似犹见聂忠武英魂正气,凛然巍立于其上。
水香洲位于南开大学之南(今水上公园一带),占地约80余亩。胜芳人张镒(曾佐直隶总督杨士骧幕,又任京浦铁路财政总管)别业,修建于1934年。据孙爱霞《胜境水香洲与胜芳张鎰的在津风雅生活》一文载,水香洲以“三十六陂为水香洲之四周边界,中间有三间小屋,屋南有茅亭一座,有水之地皆植莲藕,其余则种桃柳及莳蔬。”诗人杨寿枬的《甲戌六月水香洲赏荷赋呈沧近居主人》一诗云:“画船似落穿花入,翠盖亭亭万琼笠。凉云忽挟雨声来,鲛珠散走红衣湿。碧天欲暝花气凉,只愁风露侵鸳鸯。采莲歌里客归去,一路蝉声送夕阳。”一座室外桃园的美景俨然跃于纸上。可惜,到了20世纪50年代,水香洲已破败不堪。杨轶伦有诗句云:“张家废圃已沧桑,妍景犹能似故常。万朵莲花十顷稻,微风颭处水犹香。”读来令人唏嘘。
卫津河是连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重要水道。据载,该河开挖于1890年,是一条排泄城市沥水的河道,意为“护卫津城免遭水患”。从南京路至八里台段,历史上曾被称为海光寺外河、赤龙河等。1936年8月21日,浙江出版的《东南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八里台之夜》的文章,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这位南开学子在卫津河划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几次都耐着心踏上船板,吩咐舟子摇起桨来,在沉默中把船直往前摇过去,表面是比较轻松了,但是内心到底感到了沉重。”之所以感觉沉重,是因为“距离南大半里路之遥,有着一个又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军营,这地方倒给八里台一点紧张的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杨轶伦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刚刚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对卫津河的另外一番感受:“卫津河上水粼粼,傍晚园林景色新。一叶扁舟遊兴好,若非情侶即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