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烙的“金银饼”

标签:
休闲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0年9月10日《中老年时报》“家庭”版,署名:侯福志
“金银饼”,老家又称其为“金裹银”。它是用白面与黄棒子(玉米)面混搭在一起所烙出来的一种面饼,以其内瓤为黄色、白色相间,故名。“金银饼”这个名字内涵丰富,体现了朴实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
那时,农村每个劳力的日值还不到2角钱,也就是说,一个整劳动力一天挣10个工分,每个工分才值2分钱。我小的时候,家家粮食不够吃,平时社员们只能吃粗粮,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勉强吃上白面(即面粉)。过年吃饺子、蒸豆馅馒头,很多家庭都在白面里掺合一些白棒子面,这样可以多做一些,以保证正月的食用。白棒子比较粗糙,蒸出来的馒头放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要产生裂口。包出来的饺子,口感没有白面细腻,老家人把这种口感叫“剌嗓子”。
记忆里,我的奶奶做的两合面的“金银饼”特别好吃,这种面食既有白面的细腻,又有棒子面的香气,新出锅时香味宜人,若伴着大锅炒白菜或黄瓜炒鸡蛋,别有一番滋味。小时后,我给奶奶烧火,还能想起来“金裹银”的做法,在这里可以简单描述一下,大家不妨一试。
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将面粉与黄棒子面放在两个面盆里分别和好,放上半个多小时,让面、水充分混合,老家人把这个过程叫作“醒面”。
第二道工序是擀白面。面醒好之后,就可以上面板做了。做的时候,先把白面擀平,均匀地撒一些盐粒子(过去没有精盐),将白面擀薄擀大,之后倒上少许豆油(用花生油更好)待用。
第三道工序是擀棒子面。将醒好的棒子面放在面板上,面板、面团上要撒上一些干面,这样擀的时候不会沾擀面杖。
第四道工序是做两合饼。将棒子面擀平擀薄之后,将其整体叠加在待用的白面之上,再放上一点盐粒,使劲压、擀,直到二者结合在一起,变得很薄、很平。在面上撒上一点点五香面,愿意吃葱花的,可以撒一点葱花沫,倒上一些豆油或花生油,用手将葱花拍平,然后将两合面卷起来,再揪成剂子,擀平之后就可以像大饼一样上锅烙了。
二合面烙出来的饼,皮是白色的,而内瓤却是金黄色与白色相间的,刚出锅时,热气蒸腾,咬到嘴里又脆又香,还有一种天然的清香味。“金银饼”这种美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
前一篇:方地山为春在楼书写嵌字联
后一篇:《捻寇外纪》描写的黄花店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