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台沧桑与城南诗社雅集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石载2020年5月18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
署名:箫箫
八里台,原是天津城南的一个小村落,其位置大致在今吴家窑大街(以南)与卫津路(以东)两条大街交口处。以其距天津卫城以南八里之高台,故名。
清朝时期,天津卫城周边村庄按照方位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其中南路自倪家台村(在今南马路与食品街之间,今已不存)至芦北口村(今属西青区大寺镇),共有100个村庄,八里台为其中之第59村,上为大韩庄,下为郭家庄。八里台一带夙称泽国,港汊纷枝,水患频仍。为此,天津道陶正屯于乾隆八年、九年上书,呈请朝廷批准在该村之东、南两侧各修建河闸一座,并开引河两道以泄沥水,其一为八里台至凌家口、波水洼(今西青精武镇境内)之引河,全长3610丈;其二为八里台至佟家楼(即佟楼)、贺家口之引河(又名佟家楼河),全长1336丈。
清康熙年间,天津镇总兵蓝理在今海光寺至八里台之间,卫津路以东“周数十里”的范围内围造水田约200余顷(相当于1万亩),“引海河潮水,仍泄于河”,并修建了著名的宝刹——海光寺,延请僧湘南为住持。“蓝田”之名即缘于此。蓝理调离天津后,因水田无人管理,故而逐渐被人蚕食,尤其是到了1900年,海光寺一带被日本人所占领,蓝田渐为旧迹。
近代以来,八里台曾发生过不少战事。如清同治戊辰年(1868)春,捻军“密集于城地之八里台”,督办洋务大臣祟厚浚濠修墙,登陴固守,“由是捻军望风引退,而郡城以安。”1900年,聂士成奉命抵御洋兵,且战且退,后阵亡于八里台,后人于阵亡处建有石碑一座以示纪念。
在清代,八里台附近水道与蓝田连为一体,津门八景之一的“南原樵影”即指此地。诗人汪西灏有诗云:“蓝田雨过稻花香,吠蛤声中送夕阳。唤作小江南也称,僧衣一带抱回塘。”作者自注云,“蓝田在城南五里,此可证也。”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南开大学的兴建,八里台周边一带便成为文人雅士以及市民踏青的好去处。“每当春秋佳日,游人不绝,尤其在盛夏之时,三五青年男女,于绿树浓阴之下,傍墙子河闲眺,夕阳一角,洋楼斜映,风景殊美。”
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曾于1921年春创办城南诗社,并于当年夏天组织社友往游八里台。据久寓津门的书画家吴子通回忆,自城南诗社创建之始,他曾连续3年参加由严范孙组织的雅集活动,其中第一次曾于“(南开大学)工程处之旷地举行野餐。”在吴子通看来,八里台之水道(即津河)与“粤(广州)之荔湾,再之秦淮(今属南京),鼎足而三可也。” 严范孙去世后,诗人管洛声“继主社事,亦曾于其别墅举行两次(雅集),墅址在青龙潭(今水上公园)附近,四围皆水,遍植荷花,境尤幽胜。”另一位城南诗社重量级社友(一度担任社长),著名诗人、书法家李琴湘,亦曾连续12年大八里台组织重阳诗会,给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