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新闻》与天津飓风诗社

(2020-03-12 08:30:32)
标签:

文化

原载2020年3月12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河北新闻》创办于1946年1月,社址在第一区罗斯福路262号(和平区芦庄子口南),发行人是私立育德大学校长姜般若和黄家花园“大事全赁货部”经理魏子文。

据王木先生的《鲜为人知的<河北新闻>报》一文载,《河北新闻》报社,是一座两层楼房,这所楼房原是日本洋行的办公地,抗战胜利后被接收。《河北新闻》在北平、保定、唐山、秦皇岛设有办事处,另在沈阳、霸州、塘沽等设有分销处。附近有一个小印刷局,编辑部负责人是钱博文,供职于市警察局。要闻版编辑华铸新(原名华泽咸)。副刊名为“万紫千红”,另设有“笔友”专刊,编辑是著名报人王孑民。

《河北新闻》的“笔友”副刊是最有名的。按照创刊号《我们的话》一文所作的诠释,“笔友”是为实现大家的共同爱好,而给作者、读者搭建的一个交流的平台,“它就好像一个坦白、真诚的孩子,虽然它没有特殊的主张,更没用什么特殊任务,但它确知道老老实实,平凡地去做一点文学本位以内的工作,借以获得多数相知的同好者。”

“我们交‘友’并不限一位朋友,所以我们这里所持的‘笔’也非只是一管笔,我们的需要和希冀是众多的,坚强的,有力的。”在创刊号里,有一篇由著名诗人、天津飓风诗社成员万格平先生撰写的《今后文学发展之我见》的文章,这是一篇文学评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民族文学”的主张,作者认为,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五四以来,新文学虽然打倒了旧文学,但文学还处于跚跚学步的阶段,我们的作家们仍在模仿其它国家的文学,因此,今后文学的发展,似乎应当向“民族文学”迈进。所谓“民族文学”,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文学。

同一期还刊载了同为飓风诗社成员的诗人宋泛先生的文学评论,题目是《评张望的诗》。张望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走过一段很艰难的路,出版了《谒浮萍》《海和盲女》《生存》《张望草》《五朵花》等诗集。作者认为,张望先生的诗具有一定局限性,“博大的和狭隘的,利他的和自私主义,错综地存在于张望先生的心里,它们将不休止地冲突、争斗。”因此,作者建议张望先生在生活方面要多看、多体验、多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写出更好的现实主义作品来。

飓风诗社成员、青岛籍诗人田风发表了一篇名为《日子》的短诗,表现出抗战后所呈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日子“是春天的一片微笑,是月明中的晨星。”“空叹日子的溜走,流也流不去心上的悲愤,愿自己的哀愁也如流水流去。”

天津飓风诗社是上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个非常活跃的新诗团体,海笛、毛羽、宋泛、万格平等都是这个团体的成员。其中海笛先生还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小海地创办了著名的昆仑诗社,团结聚集了一大批天津的诗歌爱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昆仑诗社可被认为是天津飓风诗社的延续与发展。至少在创作风格上,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研究天津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史,《河北新闻》所刊载的飓风诗社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

《河北新闻》与天津飓风诗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