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屯的药王庙与镇立小学
(2020-03-10 07:59: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0年3月1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雍阳史话”栏
署名:
2018年春季,我因为想了解一下张中行先生所描绘的药王庙,便驾车专程去了一趟河北屯镇。河北屯镇所属周边村庄有个特点,即由霍寺村、西赶庄村往东一直到小崔庄、北口哨村,这些由崔霍路所连通的十几个村庄已连缀成片,几乎无法分辨出各自的边界。我把车停放在了石薄庄村的便道上,然后沿崔霍路由西往东走。从石薄庄开始,走了约二三百米就进入河北屯镇,这里主街两侧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二层小楼,一层多为店面,百货店、五金店、服装店、药店,还有食品店、超市等,连绵四五里,一直过了集市(农贸市场),出了武洞上村,方现田野风光。
笔者查阅1995年出版《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得知,河北屯始建村于元朝至元元年(1335年),系为军屯立村,因村庄位于辽代(萧太后)运粮河北岸,故名。河北屯很早就设有集市,每逢农历二、五、七、十日为传统集期(今只有五、十两集),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商贸集散地。河北屯及周边的十几个村庄原属香河县管辖,1958年12月划归当时的武清县。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1909年1月出生于武清河北屯镇石庄(今石薄庄)的一户普通农户里。他在《流年碎影》这部自传体著作中,曾详细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故乡的风物风俗,其中提到了河北屯的药王庙,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故乡的眷恋。
旧时的河北屯是远近闻名的集镇,镇内比较大的寺庙有3处。在镇的东南郊有个寺,俗称南大寺。在童年时期的张中行印象中,这座寺庙早已经破败,只剩下一堆碎砖乱瓦。“薄庄在石庄东北,只东西一条街,出东口不远,过个石桥就是河北屯镇的前街。街道偏东向北有个通道,北行二三十步,路西有个关帝庙”,这是一座供奉关云长(俗称关老爷)的三层大殿,20世纪初已很残破,当时连个塑像都没有。但这里却有个年画市场,每年一进入腊月,便十分热闹。“再北行约半里,就是镇西北部的药王庙”,进入民国后,由于战乱影响以及“废庙兴学”运动的兴起,农村庙宇普遍缺少维护,而且香火不旺。但唯独药王庙香火不断,原因是药王能够保佑人们不生病,即使不幸得病,也可以在焚香叩头后病除。所以,在张中行眼里,河北屯的药王庙“非常壮观且兴盛”。
药王庙是一座三进院的大庙宇。分别是山门、药王殿和观音殿。山门也是第一层殿,门前有宽敞的砖陛(台阶)。殿内坐着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殿门只有在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两日才开放,平时人们出入都要走偏东的角门。
第二层药王殿。从第一层殿的角门,往后院走,中间是铺砖的甬路,甬路之东是钟楼,以西是鼓楼。钟、鼓楼下层都有拱形门,但并不开放。传说楼上曾住着一条大蛇,有时它会缠绕着钟楼或鼓楼,伸出头来到庙前的池塘里去喝水。钟楼的西北部,甬路边立着个大铁钟,有一年发大水,菩萨显灵,骑着这口大钟来到了药王殿。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究竟始造于何年,需要进一步考证。药王殿非常大,进入殿门后,只见对面摆放着一个大供桌,供桌之上陈设着一个铁磬和由香炉、烛台与花觚组成的所谓“五供”。“五供”里面有熏香、鲜花、蜡烛、清水、水果等供品。供桌后是一尊金面的药王塑像。药王塑像后有板壁,壁后面有一尊朝北的韦驮塑像。
第三层是观音殿。出了第二层大殿,由后门走出来,就进入了第三层大殿的院子。院内有东西配殿各三间。院的北侧尽头,便是正殿,这座坐北向南的观音殿,殿中间莲座之上坐着观音菩萨。大殿的东侧有耳房两间,西侧是空地。西侧庙墙有一个缺口,从这个地方出去,可以绕到庙的后身,庙后身除碎砖乱瓦外,什么也没有。再往北走一点,可以看到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沟,再远一点,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了。(未完待续)(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