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起麟诗绘三角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雍阳史话
沈起麟诗绘三角淀
原载2019年1月2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署名:侯福志
沈起麟,字苑游,别号苑游山人,天津人。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康熙五年(1666年)成为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成为进士。后屡试不举,遂专为作诗,有《诵芬堂诗》存世。
沈起麟祖父沈志达“博学好饮”,沈起麟自幼从其学。其父沈鹏鸣居家孝友,且以乐善好施闻名,他曾在康熙年间“出粟赈饥”,还曾为穷人修建义冢。沈起麟自幼承袭家风,不仅学问渊深,而且仗义疏财,深得乡邻爱戴。
“诵芬堂”是沈起麟书斋名,取自晋陆机《闻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之雅意。“诵”,为诵读、记述之意;“芬”,指香气,喻美好的德行、声誉;“诵芬”即传颂美好之意。“诵芬”既是他的堂号,也是他的座右铭,这在他所作的《西淀竹枝词十二首》同样有所体现。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四月,沈起麟到今雄县的鄚州镇(当时属任丘县管辖)访友。他乘船从天津丁字沽一带出发,沿大清河水道一直西行。这条水道经过了很多的湖泊和洼淀,特别是要穿越著名的三角淀。据史载,三角淀又名西淀、苇淀,是宋辽以来津西一带的著名洼淀,也是由天津通往霸州、雄州(今雄安新区)和保定的咽喉水道。三角淀的范围并不固定,在宋辽时期及明朝,范围很大,它是宋辽界河的一部分,由丁字沽可直达白洋淀。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其范围则局限于今北辰区北仓街、双口镇,武清区陈咀镇、王庆坨镇、汊沽港镇及今廊坊市南部的固安县、安次区等东西向相连的狭长地带。到了清中期及清末期,由于永定河的淤积作用,其范围则进一步缩小,仅局限于王庆坨、汊沽港一带,为清朝时“南泓故道”的一部分。清朝乾隆年间的“津门八景”中的“西淀渔歌”,即是指三角淀。天津知县张志奇曾赋诗一首描绘过它:“弥漫野水集于舟,网得银鳞发棹讴。斜日微风吹过岸,一声声出白萍洲。”(见乾隆年间《天津县志·艺文》)
沈起麟在《西淀竹枝词十二首》诗作序文中,曾记录了作者的行程和时间:“四月九日,舟发津门,(1711年阴历四月)十二日泊赵北口(属安新县),十三日抵鄚州,寓邑庠石着英家。凡五日。十八日返赵北口,十九日舟行,念一日旋里,往来计十有三日。”按照作者的记述,沈起麟西行的目的是去探望他的老友石着英,往来时间一共是13天。在这一来一往中,都要经过三角淀。淀中“新荷贴水,杂以菰芦,野鹜回翔,沙鸥出没。渔庄蟹舍,村境幽清。云树苍茫,烟波万叠,洵奇观也。因即所见,约略书之,非曰纪游,俾不忘岁月云尔”,作者有感于路途所见所闻,一连气写下了12首竹枝词。为让读者领略其中妙意,笔者现抄录于下:
其一:一叶扁舟舣淀边,欣首荷叶已田田。浣衣有女沿溪坐,计日乘潮唱采莲。
其二:芦荻洲前叶乱披,青青夹岸浸涟漪。中藏小鸟高声啅,挟弹惊飞是阿谁。
其三:结草诛茅浅渚旁,编篱缚苇便为墙。敞庐岂足当风雨,贪取鱼虾住水乡。
其四:渔庄蟹舍傍河干,箔上红虾向日滩。少妇殷勤频看取,曝干易米供朝餐。
其五:芦叶滩头渔父家,扣舷手自采菱花。沽来村酿开怀饮,醉卧青蓑日已斜。
其六:架上鱼鹰术最工,溯流衔取几曾空。偶施棰楚因偷懒,不许闲间立晓风。
其七:捕鱼设法亦多般,水族难邀一面宽。试问披裘谁个是,持竿应愧子陵滩。
其八:刺舟切莫近鱼漩,椿木行行势若连。看取一篙轻点过,乘风不愧唤长年。
其九:地以桥名未建桥,榴花种种色偏娇。龙亭壮丽临河畔,驻跸曾经驾御船。
其十:烟波千顷碧光浮,荇藻无端阻客舟。欸乃一声惊宿鹭,翩翩已自渡汀洲。
十一:野鹜回翔卧绿波,昂头鼓翼致偏多。偶依菰蒋双双立,奈彼擎枪一击何。
十二:细雨张帆古渡头,榜人笑指浪花浮。把书且向篷窗坐,一任轻风送客舟。
为使读者能够了解诗作描写的景象,作者在部分诗作中,略作了一点注释,为我们了解三角淀一带风物、风俗及生产、生活场景提供了珍贵史料。如在第二首中,描写了乡民用弹弓打鸟的情形。并作注释云:“鸟名‘喳喳鸡’,时有以弹击之者。” 据笔者了解,在武清民间,由于过去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所以用弹弓打鸟现象非常普遍。在第三首中,作者描绘了当地普通民居的情况,“村屋编篱为壁,苫箔作瓦,并不泥饰,亦一创观”。按照作者的描述,当地村民很善于就地取材,他们利用洼淀里所盛产的芦苇编织苇席、苫箔,既作为墙壁,又当作房盖,而且还不用泥饰。在作者看来,这种民间建筑形式,堪称奇观。此外,作者还描绘了沿线的龙亭、御船、古渡等名胜古迹,以及渔民打鱼,少妇浣衣,以及乡民畅饮等市井画面。
沈起麟以“诵芬”之笔,所描绘的美丽的三角淀和渔村风光,俨然是古雍阳的一幅市井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