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浮主编《国强报》副刊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五日谈 天津民国小报拾零之一
原载2019年11月4日《今晚报》副刊,署名:侯福志
《国强报》为4开小报,创办于1928年2月15日(详见1934年出版的《天津市概要》),1937年7月停刊,是一家生存了20年的小报。地址在南市荣吉街天一坊饭馆隔壁,由杨绍林主办,著名电影导演沈浮(原名沈哀鹃)、袁无为等先后担任主编。
据孙新源先生的《沈浮从天津<<font face="宋体">国强报>踏入影界》一文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生存,《国强报》利用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时局的心理,每天编造一两条突出的所谓“电讯”,并配以各大军阀头目的铜版照片,受到读者热捧,每天发行量超过四五千份。1928年,军阀混战局面结束之后,《国强报》失去了卖点,杨绍林研究后,决定进行转型,由原来主打新闻,向经营副刊方向转变。他约请青年作家沈哀鹃(即沈浮)担任主编,除保留该报第一版、第四版要闻和本市新闻版面外,将第三版、第四版两块版面整合成一个大的副刊,分别在报头上冠以“都市的显影”“鲜货店”两个刊名。在内容方面,涉及电影故事、戏剧小品、都市随笔、津味小说和津门掌故等方面的内容。在体裁方面,有随笔散文、小说连载和文艺评论等不同文学样式,其中每期都要连载2部长篇小说,著名小说家李燃犀的长篇小说《降龙记》即于1933年初在该版上连载。除沈浮外,《国强报》还聘请郭伴海、卢粹言两位编辑协助沈浮编辑副刊,这两个人都是高手,这也是《国强报》畅销不衰的重要原因。
沈浮酷爱电影,20世纪20年代,天津先后出现“天津”“北方”“新月”“渤海”等4家电影制片厂,沈浮在担任《国强报》副刊编辑期间,曾考入了天津影片公司,并在渤海影片公司兼职,这期间参加了幽默片《大皮包》的拍摄。1933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聘请沈浮担任《联华画报》编辑,因沈浮在津具有从事电影业的经历,加之他有广泛的人脉,而被联华聘为编导,名字就用“沈浮”这两个字,此后沈哀鹃这个名字就不再使用了。沈浮离津后,杨绍林又聘请袁无为担任副刊编辑,仍以卢粹言、郭伴海为助手,袁无为的作风与沈浮不同,他的审美趣味较低,使副刊内容趋于黄色,这与杨绍林的价值观颇有距离,因此,不久袁无为就被迫辞去主编一职。由卢、郭二人担纲。这二人按照沈浮的做法,继续深耕副刊,使《国强报》继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一直到“七七事变”后,《国强报》才被迫停刊。
沈浮主编《国强报》,在天津报业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