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起竹间楼存稿》中的武清风物

标签:
文化 |
原载2019年9月1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副刊“雍阳史话”栏,署名:侯福志
《欲起竹间楼存稿》是梅成栋的一部编年体诗集,为竖体排印本,大32开,成书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其好友余皆升出资刻印。余皆升、萧思谏为之作序。1923年,天津志局再版时,由著名学者高凌雯题后记。诗集所收录的诗作,上起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下迄道光十二年(1832年)。全书分成6卷,其中卷一部分55题、82首;卷二部分61题、98首;卷三部分41题、90首;卷四部分43题、87首;卷五部分65题、104首;卷六部分51题、106首。
梅成栋(1776年至1844年),字树君,号吟斋。天津人,清代诗人、作家、教育家,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与崔旭、姚元之同出大诗人、著名书画家张问陶门下,人称“张门三才子”。道光六年(1826年)春,与友人在津成立“梅花诗社”,成员有19人,梅成栋被推为盟主。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诗社增加到40余人。道光七年(1827年)在天津倡立辅仁学院,并担任主讲10余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永平府训导,一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逝世。著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四书讲义》《管见篇》《吟斋笔存》等,另辑有《津门诗抄》。
关于《欲起竹间楼存稿》的成书过程,余皆升在序中作了披露。道光十二年(1832)春,“余为梓先生所辑之《津门诗钞》告竣”,随即写信给梅成栋,请其继续把他的诗作结集刻印,信中写道:“敢有请者:大集如何付下?名山著作,广畀津梁,似不必定待五百年后也。”“先生迫余请,乃辑其集而邮寄焉,爰为付梓。”《欲起竹间楼存稿》除记录沽上历史事件、自然灾害以及好友交游、沽上市井等诗作外,还有大量的风物诗,这部分诗作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3首诗涉及武清,读来颇为亲切。
其一:《途次顿邱》(一名《燕市道中》)。作于嘉庆五年(1800年)秋天,这一年,他刚好是25岁。他沿北运河乘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北运河西岸的顿邱村。诗中提到的这个村,位于今武清区东蒲洼街。据《武清县地名志》载,隋朝末年,有部分村民由河南顿邱郡迁来,因怀念故乡,故取名顿邱。后来,陆续又有顿邱郡村民迁来,在顿邱村北侧立村。为区别起见,遂以大小相称:最早形成的顿邱村被称为大顿邱,后来者则对应被称作小顿邱。上述两村均已不存,旧址在武清开发区北部,运河西岸。
因天色已晚,梅成栋便投宿在村边小店,期间赋诗一首,记录了在顿邱古村的所见所闻。原诗句云:“崎岖黄叶路,霜印马蹄痕。落日下高树,寒烟生古村。樵归沙外市,人闭柳闲门。草草投荒店,开怀酒一樽。”在作者眼里,秋日的余晖下,蜿蜒崎岖的京津驿路边,横亘着一座古村落,街上篱门紧闭,少有行人,除驿夫驱马留下的蹄痕外,间有樵夫打柴归来,消失在暮霭之中。诗作描绘逼真生动,再现了北运河一带武清乡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有意思的是,作者赴京后一举得中,并成为著名文人张船山的得意门生。从这一点上看,武清似乎是梅成栋的福地。
另外两首,均是描写蔡村风物的。其中,《蔡村道中》,作于嘉庆乙丑年(1805年)春天,亦是作者进京途中所作,诗云:“绿返平芜欲化烟,一番春雨润沙田。农夫笑指村前路,今岁桃花胜往年。”寥寥数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乡间春景图:诗人上岸游走在运河岸边,只见平旷原野,弥漫着无边春色。绿草丛生,桃花盛开,农夫在田野里辛勤地劳作,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句“今岁桃花胜往年”,既表达了农夫快乐的心境,又寄予了老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时隔1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梅成栋于道光三年(1823年)春天再一次路过蔡村,并留下了《蔡村题壁》这首传世佳作:“古堤芳草返离魂,三月风和透体温。野店几回诗脱稿,春衫到处酒留痕。白沙碧水弯环路,绿柳红桃远近村。二十五年须鬓改,尘踪扰扰未堪论。”
在作者笔下,北运河两岸,已是春满人间。白沙碧水、绿柳桃红。堤岸上的旅店、民居错落有致,飘出阵阵酒香。虽然两岸景物是美好的,但在作者心中,还是禁不住心生感慨:二十五年前,梅成栋时客都门(指在北京),那时,他也是经蔡村沿北运河赴京的。大自然没有变,依然是古堤芳草,绿柳红桃,但人世间,却早已物是人非,尘踪扰扰,徒留下斑白须鬓,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梅成栋是嘉庆、道光年间津沽诗坛大家,其笔下的武清风物,既美好,又真切,犹如一幅画卷,历久弥新。
(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