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轶群与张轮远是忘年交

(2019-08-13 07:08:09)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原载2019年8月1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署本名

侯福志 

“风雨谈诗对一檠,慈容笑语尚分明。空余梦里春光好,携我杨村故里行。”这是女诗人沈静宇在《挽轶群师》一诗中悼念其恩师、著名学者兼诗人杨轶群先生的诗句。据作者自注:“师曾自杨村故里归来,语我曰:‘吾行市郊春光明媚,颇悔未携尔同行也。’”

  据知名学者、王庆坨人曹洁如(秉璋)先生在《杨公轶群哀挽诗存·序》一文介绍:同乡杨轶群名平,天津市郊县武清敖家嘴(今石各庄镇敖嘴村)人。今岁(指1985年)一月十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二十日)以肺癌不治卒,年仅六十有九。另据笔者查阅资料得知,杨轶群生于1917年,青年时期正值日寇侵华,曾投身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天津光明影院,勤劳负责,莫之能及1977年从文化系统退休。其后,受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及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之聘,主编《天津文史丛刊》。在这期间,他选辑资料,招揽人才,力疾从公,不辞劳瘁,并协助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风》杂志及《天津日报》副刊星期专页审文撰稿。与津沽学界名流张轮远、哈墨农、寇梦碧、王翁如、李世瑜、刘书申、李邦佐等为文字交。杨轶群是一位诗人,与其兄杨轶伦在诗界有津门二杨之誉。其诗自道其性情,不事雕琢,间为倚声,津门词人寇公梦碧谓为通俗晓畅,不于声律间求工另撰有小说多部。他还曾创作改编连环画脚本多部,如《经典连环画库:古代传奇精选》、聊斋故事之一的《马介甫》等,大多数被绘图刊行。杨轶群先生精于舆地之学,精于津沽地方掌故,他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作《七十二沽考》一文,刊发后为时所重。他还经常借回乡祭祖的机会到武清乡间考察,其有关武清泉州故城遗址的考证研究,受到津门学者的高度重视。沈静宇是杨轶伦的得意门生,其《挽轶群师》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杨轶群先生爱乡爱土的情怀。 

  提到杨轶群的性情、人品时,曹洁如曾用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为之概括。其与张轮远之间的一段掌故恰恰印证了这个评价。据著名书法家哈墨农《杨公轶群哀挽诗存·跋》一文载:轶群与余同庚,与之相识也,盖由其伯氏(兄长)轶伦先生之介。君昆仲喜为诗自遣,轶伦曾榜其所后曰诗巢,室小而深,友好唱酬之作,咸张之四壁,真雅人也。君尚义多情,助人为乐。悯其兄之师、同邑张翁轮远年过清贫,即为之推荐于天津文史馆为馆员,月获馆金,得以存活。及其殁也,远翁哀痛几绝,愿出资为之刊行哀挽诗存,以答知遇之戚。

  曹洁如、张轮远同为王庆坨书香门第,二人又有亲戚关系。故曹洁如有关杨轶群帮助张轮远介绍工作的事情自非虚言。另据沈静宇介绍,张轮远较曹洁如年长,晚年腿脚不便,同为老人的曹洁如不顾年老体弱,经常去张轮远家里帮他做饭。曹洁如所做的煎鸡蛋,又嫩又香,张轮远逢人便予推介,留下一段佳话。

  笔者在《杨公轶群哀挽诗存》中查到了曹洁如所提到的张伦远的哀挽诗,题目是《哭挽轶群老弟》,总共一题18首。其中在第一首中,便提到了介绍工作这件事,认为这是雪中送炭的义举:救我危亡疗我贫,平生知己感恩人。年方中寿飘然去,噩耗传来泪湿巾。据作者张轮远自注,他与杨轶群初次见面是在1963年,在这之前,张轮远与杨轶群之兄杨轶伦是师友关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相识。杨轶群与杨轶伦虽为同胞兄弟,但二人年龄相差14岁,因此杨轶群与张轮远结识的时间相对比较晚。张轮远非常喜欢这位比自己小18岁的小老弟,因为二人曾经有过类似的困苦经历,所以张轮远一直非常看重二人之间的忘年交。在他们初相识时,张轮远即有诗句云:缘何一面悭如许,迟至今朝始识君。另有诗句云:风雨曾经患难深,人生难得几知音。反映了张轮远与杨轶群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的感受。杨轶群同样珍重张轮远,张轮远有诗云:愿在君前作少年,尊贤敬老意悠然。无情风雨花先谢,意为驱狐到九泉。据张轮远自注云:愿在君前作少年是杨轶群的诗句,轶群时对我吟之。可见,杨轶群非常敬重张轮远,视其为长兄。在相识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二人经常诗酒唱和,友谊一直延续。杨轶群的过早离世,让张轮远十分悲痛,在他看来,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为此写下诗句:当年曾恨识君迟,廿载仓皇竟过之。方庆白头逢盛世,何期一别见无期。” 

  杨轶群与张轮远之间的忘年交堪称雍阳文坛佳话。 

  (天津市·武清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