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伦诗话王庆坨
(2019-07-19 08:55:11)
标签:
文化 |
艺海存珍
杨轶伦诗话王庆坨
原载2019年7月1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署名:侯福志
承蒙杨轶群(著名诗人杨轶伦胞弟)女弟子沈静宇老师赐赠,得观武清籍诗人杨轶伦先生之《自怡悦斋诗稿》,心甚欢喜。
杨轶伦是武清籍著名诗人、教育家。他于1904年出生于今武清石各庄镇敖嘴村,自23岁时起,在教学之余开始创作诗词,有《自怡悦斋诗稿》存世(1957年7月油印本),收录作者自1926年至1956年间所创作的旧体诗88题142首。该诗集是一部编年体诗集,记录了作者30年间的生活、交游、创作以及教学情况。在众多诗作中,有不少记录武清王庆坨的人和事,可作为研究王庆坨的重要史料。
张季珣是武清的一位诗人,上世纪20年代曾在大范瓮口村(今王庆坨镇大范口村)毓英学校任教,与杨轶伦为君子交。1928年,25岁的杨轶伦曾作《赠张季珣》一诗,高度评价了张季珣的才情和诗情,认为他的才情可与王维比肩,他的豪放与贺知章等同:“一见即如故,神交信夙因。天涯得知己,吾邑有诗人。才调王摩诘,疏狂贺季真。苔岑欣契合,过往莫辞频。”1931年岁暮,杨轶伦专程到大范瓮口造访神交已久的张季珣,“蒙殷招待,作竟夜长谈”。快慰之余,赋诗两首以志纪念。其一:“小隐幽村不碍狂,书城坐拥胜侯王。人情淳朴风光好,无怪君思老是乡。”其二:“满面风尘瘦不支,近来心力更全疲。怪君乍见多惊喜,道我容颜胜昔时。”乡间幽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以及诗人张季珣“坐拥书城”的生活状态,令久住都市的杨轶伦羡慕不已。1932年秋天,杨轶伦又作了一首题为《问张季珣》的绝句,表达对张季珣的问候:“唧唧寒蛩叫不休,风风雨雨十分秋。吟诗为问张平子,可有闲情赋四愁。”
杨轶轮与王猩酋(王庆坨人)同样是君子之交。1944年清明节前一日,杨轶轮专程到王庆坨看望王猩酋,期间还参观他所收藏的雨花石,由于当日赶上大雨,杨轶伦留宿在王猩酋家中,《阻雨留宿猩酋丈书斋,用高达夫<寄杜二拾遗>原韵》这首七言古体诗描述了二人雨夜晤谈的情景,并表达了作者对二人之间友谊的珍重,以及转瞬离别的伤感之情:“联床听雨在草堂,何幸故人遇故乡。今朝把手恣欢笑,明日相思空断肠。世事茫茫那能预,何必攒眉多所虑。雪泥鸿爪虽留忆,转瞬天涯各一处。飘零人海几经春,终日劳劳走俗尘。谁道驻颜能有术,揽镜应愁华发人。”
王猩酋不仅是一位学者、教育家,还是一位雨花石收藏家,他曾把自己收藏的每一枚石子都编上号码,并分别题诗一首,以想象、夸张等手法描述石子的特点。杨轶伦对“石老人”这枚石子非常感兴趣,并和诗同题二首,题目是《和猩酋丈〈石老人〉》,其一:“远在洪荒时代前,不知几亿万千年。而今老去顽愚甚,一任旁人唤老拳。”其二:“时代何须问后前,山中无历不知年。只因历尽沧桑劫,雨蚀风消剩一拳。”读其文字,一位饱经沧桑、挥着老拳的“石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有趣的是,在留宿王猩酋的那一天夜里,杨轶伦非常思念远在天津的幼女凌风,并赋诗一首表达思念:“自我离津后,冰弦已二更。客中还做客,明日是清明。颇忆娇痴态,时萦笑语声。夜阑人静候,惟汝最关情。”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1941年,王猩酋曾为杨轶伦的诗集题序,他认为“吟咏性情露处,决不出其人之平素涵养”。而杨轶伦诗心旷远,且“以寒素历乱世,与余相见必以文艺为语,无琐琐卑鄙气”。他评价道:“自怡悦斋之诗、之题、之篇章,与其体裁多寡、性情滋味,不必尽见,而知其必有迥异乎寻常流俗之作者,以其有‘自怡悦’三字为之宗旨也。”
张轮远是王庆坨望族,堂号为“存善堂”。杨轶伦虽较张轮远年轻三四岁,但一直视张轮远为师长。上世纪40年代,杨轶伦、张轮远二人均住在英租界,所以彼此之间的来往十分密切。1947年,张轮远所著藏石巨著──《万石斋灵严大理石谱》即将出版,杨轶伦为此题诗二首,题目是《题张轮远夫子著万石斋石谱》。其一:“说法高僧静不哗,缤纷天上雨芳华。至今山畔灵严石,犹作斓斑五色花。”其二:“万石斋中奇石多,主人雅兴日摩挲。新书谱出惊风雨,应有蛟龙为护呵。”(天津市·武清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