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鲜于璜碑出土后

(2019-05-10 20:45:08)
鲜于璜碑出土后

雍阳史话
鲜于璜碑出土后
原载2019年5月1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副刊,署名:侯福志
  在高村兰城村,有一处叫“苏家坟”的荒芜墓地。1973年5月,村民在这里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块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一时在国内考古界产生轰动。

  据《武清县发现东汉鲜于璜墓碑》(1974年《文物》第8期)一文载,墓碑被发现时,其碑阳朝下覆于土中,距地表约一米多深,另有碑座一件。此碑上锐下方,呈“圭”形。高2.42米,宽0.83米,厚0.12米。碑首有“穿”,径0.15米。碑座为长方覆斗形,长1.22米,宽0.72米,高0.24米。碑座中间为竖碑之槽,长0.9米,宽0.14米。碑两面均为铭文,碑首有题额和画像。碑阳额旁阴刻青龙、白虎,碑阴穿上刻朱雀。碑阳额上有“凸”字形单线界框,框六角刻有卷云纹。框内剔地阳刻小篆“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0个大字。

  碑文为隶书。碑阳共16行,满行35个字。碑阴为15行,满行25个字。两面合计827个字。出土时,除个别字外,绝大部分清晰可辨。

  上碑碑阳叙述死者生平,文后赘以赞词。碑阴为长篇四言韵文,内容与碑阳大同小异,文尾并详列死者世系,与一般碑阴仅记捐资人的姓名和钱数者迥然不同,为汉碑的新例。碑文字体古朴雄健,瘦硬有力,表现了书写家与石刻工匠的高超技艺,堪与《曹全碑》《张迁碑》相媲美,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代碑刻最重要的发现,可称古代书法艺术之珍品。

  有意思的是,囿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碑刻的内容竟被当作反面教材,受到一些人的批判。笔者在《武清县发现鲜于璜墓》一文看到如下记载:鲜于璜碑出土后,由于树碑者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对碑主歌功颂德,散布儒家思想,宣扬仁政、礼治并有篡改历史之嫌。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还是有理性的,他认为虽然这块碑的内容存在封建主义思想,但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应当保护。

  正因为兰城村村支部书记和广大村民具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鲜于璜碑从出土到挖掘一直很顺利,并且很快被有关部门保护起来。由此可见,兰城村人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天津市·武清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