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各庄的晚市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沽上丛话:
武清风物风俗史话(十一)
李各庄的晚市
原载2019年3月26日《天津日报》“满庭芳”,署名:侯福志
我老家李各庄村设立晚市大概有三十年了,父母健在的时候,我经常借探望父母的机会,在老家村子里逛晚市。
晚市设在村中央南北向的主街上,北部起自水塔处,南部一直到刘学让家门口,南北距离大概一百五十米左右。开市的时间四季有所不同。夏天在五六点钟,到了春秋季以及冬天要早一点,差不多四点钟就开始上人了。
晚市商品比较丰富,有土产、水产、蔬菜、服装等。摊贩大都来自周边各村,也有部分远道的。最远的有北辰以及西部廊坊市安次区各镇的。李各庄是一个有将近两千居民的大村,村里有开工厂的,有开装饰公司的,还有很多在外面上班的,消费能力很强,所以晚市一直很繁华。
逛晚市时,可以和乡亲们聊聊天儿,听听老人讲述陈年往事,这种感觉特别美妙。晚市的北侧路西新中国成立前有一座关帝庙,旧址在原大队部对过侯福增住宅处。据侯振发二叔说,这座关帝庙有3间大殿,两侧有耳房。他出生在1948年12月,20世纪50年代,孩童时代的他,经常跑到庙里玩儿,当时庙里面还有一座神像,大概就是关老爷,还有一些泥塑。后来,西边的耳房改成了牲口棚,大殿改成了戏台,村里的评剧团经常在那演出。再后来,大殿变成了大队部。村里主街拓宽的时候,大殿就被拆掉了。20世纪70年代,庙址处是村里的打铁厂,我小时候经常去那玩儿,铁锤子从高处砸下来,伴随着巨大的响声,可以看到发红的铁块火星四射的情景。后来因为扰民,铁厂搬到了村西边的电车道,当时叫副业厂的地方。
晚市聚集的中心是过去的大队部,这个大队部已经不是那个关帝庙改建的大队部,而是后来在街东面盖的大队部。这里是村里的中心,我记事的时候,那里就是一座大院。院内的北侧、西侧都是平房。北侧的平房,有村委会办公室、会计室。办公室里设有广播室,村里通知社员干什么事,都是从这里通过大喇叭传出去的。西侧靠南的平房是合作社,也叫代销点。合作社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去合作社的目的,一个是替母亲买东西,再一个是去闻味儿。那个时候,合作社屋里有个很高的水泥台,柜台在水泥台的里面,买东西的时候,把钱放到水泥台上,售货员把柜台里的东西秤好后,放到水泥台上。柜台里的东西都是食品,有点心、饼干等,散发着极好闻的味道。水泥台外是两个大缸,一个盛白酒,一个盛香油。白酒味儿、香油味儿夹杂点心的香味儿,是我儿时闻到的最美的味道。上小学的时候,五姨夫刘善德是售货员,我经常拿鸡蛋去换白报本,有时候按照妈妈的吩咐,拿个碗去买一块半块的酱豆腐,剩下的零钱可以买一小袋糖豆吃。改革开放后,合作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私人超市。
大队部南边路东是张洪强家,20世纪80年代初,他家开了一个炸馃子铺,母亲每天去那里买馃子和豆浆。我回老家的时候,也去买早点,用一个水壶盛豆浆,买上一斤多馃子,够一家人吃的。他家门口的街中心有一口土井,村里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这口井是东街居民的水源。后来这口井被埋掉了。我做梦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几十年前村民排队打水的情景。可能是岁数大了的缘故,我对老家的一草一木都很留恋,看到村里热闹繁华的市井景象,恨不得搬回老家来。可惜,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