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漕运历史的古沉船

标签:
文化 |

津沽运河往事连载之七
原载2019年3月23日《今晚报》“天津卫”专刊
2012年5月,在北辰区双街镇张湾村东南边北运河河道转弯处,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3艘明代古沉船,其中保存完整的一艘,长12.66米,宽2.2米,
所谓“剥船”(亦称驳船)是一种平底木船,适于在河道较窄或吃水较浅的河道行驶。南方的漕船进津后,由于北运河河道相对狭窄,加之船只逆流而上(河水自北往南),在负重前行的情况下,漕船很难行进。所以,漕船要在天津大直沽或北仓、杨村一带或换装成小型剥船,由剥船输往通州(“剥船”可以单独行驶,也可以连成一串,由拖船拖带航行)。
另据文献载,清朝时,行驶在北运河的剥船长5丈8尺,前宽8尺,中宽1丈8寸,后宽8尺1寸。有9个舱,每舱深3尺,装米300石。每船在船尾编列字号,
并写明州县船户姓名, 烙印
“直隶官剥船”字样。每运粮100石,给船户米1石2斗、剥价6千文。
其实,北运河沉船并非仅此一处。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载,在北运河(武清区境内)沿线分布着6处沉船点。分别是:
三角坝沉船:位于河西务镇秦营村北运河西岸,属元代。1973年被发现。船体距地表2米,出土船板数块及白瓷碗1件,敞口斜腹小圈足,近底处不挂釉。船体基本保存完好,现仍埋于地下。
东西仓沉船:位于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东南的北运河故道西岸,属元代。1973年被发现,船头为方形,长5米,距地表2米。木质坚硬,保存完好。船身和尾部压在京津公路之下。沉船所在地距离元代十四仓旧址500米。
陈庄沉船:位于河西务镇陈庄村北运河东岸转弯处,属元代。船长10米余,船体距地表以下2米。出土有铜构件及瓷碗、瓷碟等物件,船体仍保存地下。
双树村沉船:位于大良镇双树村东南黄沙河(元初的北运河故道)东侧,属元代。船只有2艘,相距200米。一艘为对槽船的一半,两侧弧边近等腰三角形,长10米,船内装高粱类谷物,出土白瓷碗一只和铜钱1000余枚,多为唐、宋钱,最晚一枚为“至元通宝”。白瓷碗敞口,直径20厘米,近底处露胎。另一艘为小船,两头尖,中间宽,长5.6米,无其它遗物出土。两艘船体距均在地表以下2.5米被发现。
聂官屯沉船:位于南蔡村镇聂官屯村东北运河东岸,属元代。1960年被发现,长约8米,船体距地表2米。出土有部分船板、船钉及元代白釉露胎瓷碗残片,船体仍保存原地。
杨村五街沉船:位于杨村五街北运河西岸,属元代。1974年被发现。沉船距地表2米,仅见船头,船身和船尾仍埋于岸下,长度不明。出土有白瓷碗,、窑碗残片和铜钱数十枚,多数为宋钱,有“政和通宝”“祥符元宝”等。
从沉船的实际情况看,上述沉船均为小型船只。笔者判断,其中的大部分都应当属于转运粮食的剥船。在过去数百年的北运河漕运史上,北运河曾发生过很多次沉船,且多为小型剥船,这些沉船点位相对集中,且均埋在原处,能串点成线,见证了北运河水道的变迁和北运河行船小型化的特殊性,为研究运河史、航运史和水利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侯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