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运河畔有座御碑亭

(2019-03-19 07:04:30)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北运河畔有座御碑亭

沽上丛话
武清风物风俗史话(九)

北运河畔有座御碑亭

原载2019年3月19日《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署名:侯福志

 

明清时期,每到汛期,北运河上游洪水便借助地势疯狂下泄,北运河武清段往往会有多处决口。特别是杨村以北、筐儿港村以南这段运河,由于堤坝土质疏松,加之两岸地势低洼,每次洪峰下泄,都会导致决口,一方面给周边居民造成损害,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通航。而大运河是南北经济动脉,因洪水断航会影响民生和稳定。所以,朝廷非常重视北运河的治理。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杨村以北筐儿港东堤复又决口,淹没河东附近村庄四十余个,造成巨大损失。翌年春,康熙皇帝下令在决口处修筑一道长二十丈的滚石坝,石坝之外开挖筐儿港引河,洪峰下泄至此,便从石坝顶上宣泄而出,经筐儿港引河东流,进入大黄堡洼,随之泄入七里海。洪峰过后,石坝安然无恙,水位稳定在可以通航的高度,不会影响航运。分洪坝建成后,运河两岸不再受洪水影响,民生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康熙皇帝南巡回京途中,专门视察了这座分洪坝,并赋诗一首,题目为《看运河建坝处》:“十月风霜幸潞河,隔林疏叶尽寒柯。岸边土薄难溶水,堤外沙沉易涨波。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淋雨失时禾。往来踟蹰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

  运河两岸老百姓感念皇恩浩荡,特意捐资为康熙皇帝立功德碑一通,并请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碑文:“导流济运。”(意为“导出洪峰、接济漕运”)御碑采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碑座是一个硕大的赑屃。御碑通高470厘米,宽110厘米,厚45厘米。御碑落成第二年,又建六角亭一座,行宫一处,成为北运河畔著名景观。

  雍正六年,筐儿港分洪坝延长到六十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巡视天津河道,返程时驻跸筐儿港行宫,当得知筐儿港一带河道有八里大弯、行船困难时,遂降旨将其裁弯调直,并在原有减水坝上修筑海漫。转年复来视察时赋诗一首,题目是《阅筐儿港减河水坝作》:“减河制诚善,日久注为坑。前度命修筑,今来阅接成。港春流则断,涨夏杀其盈。原始宣防意,本因一篑营。”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再次巡幸筐儿港河堤,恩准设立治河御碑一通。碑的阳面镌刻着乾隆御笔“导流还济运”五个大字及上述题诗。 民国早期,分洪石坝改建成钢筋水泥的八孔分洪闸。新中国成立后,八孔闸扩建成十一孔闸,增建了龙凤河穿越北运河的倒虹吸工程,使这里成为北运河重要的枢纽。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筐儿港一带,建设了“北运河休闲驿站”,从此,北运河又多了一处名胜。

  如今,筐儿港附近的原皇帝行宫、六角亭已无踪影,两通御碑一度被存放于原“杨村小世界”碑林,后移至于武清区博物馆内存放。前些年,武清区有关部门在修建运河公园时,在杨村雍阳桥北的运河东岸复建御碑亭一座,两通御碑亦原样复制存于亭内,成为游人浏览、观光的场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