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石化名“琅琊隐士”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津沽旧事

杨扬石化名“琅琊隐士”
1934年,杨扬石在多次采访刘翠霞本人的基础上,撰写了《刘翠霞秘史》一书,由天津大通书局出版,而在版权页上却署名“琅琊隐士”。
刘翠霞是评戏四大流派之一的“刘派”创始人。1911年,她出生在今武清区石各庄镇敖嘴村。在她四岁的时候,因家乡连续遭遇旱涝灾害,一家人的温饱出现了问题。在刘翠霞老舅沙致福的帮助下,一家四口迁居到天津卫谋生。起初住在邵家园子(今大红桥一带),靠刘翠霞的父亲刘守忠卖鲜货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在刘翠霞十岁的的时候,拜沙致福的好友何丑子为师学习东北大鼓,数月后即可登台演出。后又拜张柏龄、赵月楼为师,改行学习评戏艺术。先后在聚华戏院、天天舞台等戏院登台,受到观众热捧。这期间,曾应邀赴济南、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城市演出,并一路走红。早在1928年,厨师出身的李华山(与刘守忠有亲戚关系),因看中刘翠霞的评戏艺术,出资与17岁的刘翠霞共同组织了“山霞评戏社”,经与福仙茶园(在鼓楼北,今元升茶园)经理周玉田协商,以福仙茶园为基地长年演出。1934年,大红大紫的刘翠霞应百代公司邀请,以五千元的酬劳,远赴上海录制唱片。
刘翠霞之所以走红,除得益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外,还与杨杨石这位新闻界“大咖”的支持分不开的。杨扬石本是《中南报》游艺版的记者,人称“杨十爷”,在天津新闻界内有“文圣”之誉。他对刘翠霞的演技十分欣赏,经常写文章推介她。“无论经理是如何的限制,他亦要按日不停地刊登,骨子里称乎给翠霞作了广告。” 囿于杨扬石的影响,刘翠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1933年《汉文京津日报》公选“评戏女皇”的时候,杨扬石极力为刘翠霞造势,为其在强手如林的评戏界争得桂冠奠定了基础。据《刘翠霞秘史》一书披露,《汉文京津日报》公选的是“评戏女皇”,而非一些评戏史料所称的“评戏皇后”,而且公选的时间是1933年,比史料上所言的1934年早了一年。
刘翠霞赢得“评戏女皇”桂冠后,十分感激杨扬石,在此之前,她并不认识这位大牌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周玉田的牵线,杨扬石结识了李华山以及山霞评戏社的司账赵德福,“经李赵的指引,方与刘翠霞互相晤谈,但刘伶亦以时势所使然,别怀一种莫可言宣的积愫,然亦亟希望籍笔墨而发挥。”杨扬石是一位正直的文人,他对刘翠霞并无非分之想,他曾对刘翠霞说过,“我捧的并非是你,捧的完全是艺术。”当然,杨扬石也是有私心的,作为一名报社记者,“自己得了材料,而又尽了人情,岂非是两全齐美的事!”
另据《中南报》编辑、著名小说家李燃犀在《刘翠霞秘史》序文中披露,“日来,琅琊隐士有《刘翠霞秘史》之作,叙述者为杨扬石君。吾闻之,欣然而喜。窃以为家喻户晓风行一时之评戏女皇,述诸娴熟歌场掌故之杨扬石君之口,盖以琅琊隐士生花妙笔,洛阳纸贵可以预卜也。”读此序文,感觉《刘翠霞秘史》一书是由琅琊隐士与杨扬石二人合作完成的,但按照“琅琊隐士”在《作者自序》中有关“作者乘机探询一切......把很可惊、很可泣的情节汇集成书”的表述来看,琅琊隐士和杨扬石其实是同一人,“琅琊隐士”不过是杨扬石的化名而已。所以如此,据本人分析,不过是作者有意将“真事隐”,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作者这样做,客观上也为后人留下悬疑,现在看,这未尝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