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在大良镇李秀清女士帮助下,我顺利地找到了大良塔的旧址。因为是冬天,旧址周围没有庄稼遮挡,原址处仍有遗留下来的残损的“石赑屃”,一截是头,另一截是背。龟背的纹理依稀可辨,抚摸着这千年古物,仿佛在与古人对话,我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
据1991年12月出版的《武清县志》载,大良塔“为辽代建筑,塔高二十余米,八棱形,内藏古佛一尊,1964年10月倒塌”。武清政协文史资料第八辑《御河文化史料》采用了上述说法。另据《武清县地名志》载,大良“东北部曾有古塔一座,塔上石额镌有‘隋唐古物’字样,1964年倒塌,现无痕迹”。
显然,上述文献的记载是有出入的,那么,大良塔究竟是“隋唐古物”,还是辽代建筑,在没有新的文献提供佐证之前,还不能妄下结论。
2018年春天,我曾在周末到大良镇寻找这个旧址。到了大良镇的十字街(邮电支局附近)。因前方修路,只得向右拐进入旗良路,出镇后不远处再拐到良崔路,东行大约几百米再左拐,沿着一条无名路北行三四百米,就到了所谓的“大良的东北部”,当时旧址处是一片临时厂房,往北是一大片没有拆迁完的民居。因为时近正午,附近少有行人,没办法打听到旧址所在,只拍了几张附近景物的照片,便失望地打道回府了。
2018年12月16日,我到大碱厂镇赶集,在集市里看到一位卖豆腐丝的老人,我买了一斤豆腐丝,顺便打听这豆腐丝是哪个村做的,老人告诉我,他是大良镇屯底庄人,豆腐丝是他自己做的。因为他是大良人,所以我便追问他可否知道大良塔。老人一听到大良塔,便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小的时候,他就爬过大良塔。他说,大良塔是用灰砖砌成的,砖非常大,和城砖差不多,规格有两种,一种比较薄,另一种比较厚。在他小的时候,塔基已经粉蚀掉了不少,粉蚀掉的部分足有半米多厚。他那个时候比较淘气,虽然大人不让爬,但他会偷着爬。爬的时候,脚采着砖缝,手抠着凸出来的砖头,待爬到二层的小门里,就可以看到塔里面高约一米的穹顶,站在门里往外眺望,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我问老人塔是什么时候倒掉的。老人说,屯底庄与大良是邻居,两个村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塔倒掉的时候,他还不到20岁,大概是1964年,当时正在距离大良塔东面不到半公里的地方干农活,突然听到了房屋倒塌的声音,紧接着就看见西侧大良塔附近上空腾起了一股“蘑菇云”,方知大良塔真的倒掉了。
近日偶翻闲书,在1940年出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一书上看到如下文字:“大良塔在该县四区大良镇东南隅,高约十丈,塔顶树木杂生,全塔已残破不堪,势将倾圮。据附近耆老云:清末即如此情况,并无些须变动。塔东十数武土冈上有碑两座,系明重修,《兴济寺碑记》文内,只云有塔声然,相传为唐朝旧物,记载渺茫,无从考其年代。唯塔之残破处砖面上,发现绳纹形,甚整齐,故此塔之建筑,最低亦在唐代以上。塔之中层南面开门,内藏古佛一尊,灵异之传闻甚多,故附近居民均笃信焉。”对比该记载,“隋唐古物”之说似更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