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武清区大碱厂镇北运河岸边,有一个名为筐儿港的小村庄,别看它村小,却名声在外,原因是这里曾经拥有一处皇帝行宫。
在元、明、清三代,北运河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漕运要道。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条要道时常受到洪灾的侵扰。历史上,筐儿港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北运河经常在此决口。因为一次情急之下,人们把黏土装在很结实的藤条筐内堵在决口处,很快把决口堵住了,便起了“筐儿港”的村名。
清朝曾在筐儿港村南建有皇帝行宫一座。该行宫位于今十一孔闸北侧约160米处(原光荣院旧址所在地),正殿坐北朝南,巍峨高耸,雄伟壮观。有关行宫的建设年代,迄今说法不一。因在行宫正门前阶之下,曾有顺治皇帝亲自栽植的国槐一株,故有人推测为顺治年间所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康熙年间所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夏,筐儿港东堤决口,淹没河东附近村庄40余个。转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在决口处修筑一道长20丈的滚石坝,石坝之外开挖筐儿港引河,洪峰下泄至此,便从石坝顶上宣泄而出,经筐儿港引河东流,进入大黄堡洼,随之泄入七里海。分洪坝建成后,运河两岸不再受洪水影响,民生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在武清知县再三请求下,康熙皇帝于当年恩准设立御碑一座,并决定修建一处行宫。
该座御碑之上有“御笔”篆额,下为“康熙御笔之宝”大印,中有“导流济运”四个榜书大字。御碑落成的第二年,又建六角亭一座。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驻跸筐儿港行宫,下旨将原河湾处裁弯调直,并在原有减水坝上修筑海漫。乾隆帝于1770年、1773年,两度视察筐儿港,并作同题《阅筐儿港作》五言诗各一首,被后人刻于前碑之上。祖孙两代的御碑刻均被置于行宫之内的八角亭,与皇帝行宫一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景观。
一直到1905年,皇帝行宫及八角亭尚保存完好。可惜,到了1925年,皇帝行宫被北运河河务局卖掉,内设建筑陆续毁弃。如今,存在数百年的皇帝行宫已杳然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