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笔下河北屯大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1909年1月,张中行出于今武清区河北屯镇石薄庄(含石庄、薄庄两个自然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在《流年碎影》这部自传体著作中,张中行详细记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家的风物风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逛庙会曾给年幼的张中行留下了美好印象。在武清乡村有无庙不成村的说法。 在张中行小的时候,石庄和薄村是分设的两个小村,张中行出生地是石庄。“我们村,东西街近西端路北有个关帝庙,东端路北有个土地庙。关帝庙只一间,敞亮,屋前有砖陛(指台阶),便于年节在其上放鞭炮。土地庙过于矮小,身材高的头可以及檐。”“薄庄在石庄东北,只东西一条街,出东口不远,过个石桥就是河北屯镇的前街。街道偏东向北有个通道,北行二三十步,路西有个关帝庙,也是孤单的一间,再北行约半里,就是镇西北部的药王庙。”每到年节或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诞辰日,民间都要举办庙会,张中行就会随着锣鼓声走街串巷,“看翠袖红妆”。
张中行还记述了故乡周边乡镇的风物。如村东南有崔黄口,距家乡六七公里,他在那里看过花会表演。他认为,“这个镇大、富厚,如果有也自大狂的病,还有可以说说的:远的,与《与红楼梦》有关的‘崔口’,推想就是这个地方;近的,北洋军阀时期这小地方还出了一个军阀,江西督军陈光远。”正南略偏西有大良镇,距他家乡3公里,镇的东部有个塔。在老家有俗谚云:“大良塔,小良锥(指石经幢),姑姑寺的铁棒槌。”张中行认为,家乡风物,大良塔当属第一。
河北屯境内有一条萧太后运粮河,它由香河县入境,经下武旗镇的八间房,往东经石薄庄、河北屯、武洞上、南口哨、北口哨,再往东北出县境后到宝坻县的大口屯。张中行在他的文字中,曾多次提到过这条古河道。“从镇名河北屯,可以推知,其南曾有河,故老相传为萧太后运粮河,今则只有遗迹,流向如何也难于考实了。”“镇名河北屯,镇南确是紧靠着河,不知为什么,今名李家河,镇东西端,河上都有相当大的石桥,可以想见,昔年水量必不很小。”冯庄在石庄的西南,“石庄的西部与冯庄的东部只是一个名为南河的小河沟之隔。”前些日子,笔者曾沿冯庄、石薄庄、河北屯,一直到武洞上村,专程考察了运粮河残留古迹,对照张中行描述推断,河北屯南部的“李家河”、石庄西部的“南河”,指的都是萧太后运粮河故道。
最有意思的文字当属有关河北屯大集的描绘。“镇靠南中心有个空场,想是为集日可以容纳摊贩。其东其北是住宅区,相当大。商店围在中心四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说,日常所用,都可以买到。”张中行印象最深的是两家所谓的杂货铺,路南偏西名“福源号”,路北名“福利号”,主要售卖食品和日用品,如糕点、香油、酱油、醋等,而且都是自产自销,做工精细,价格公道。福利号东邻有个最大的商店,即双泉涌烧锅,其生产的烧酒远销北京等地。幼年的张中行最喜欢东西有两样,一是鞭炮,二是年画。“买鞭炮,主要图的是除夕提灯游长街的一夕之欢,年画贴在壁上则可以经常看。年画喜欢故事的,因为可以多容纳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