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俗共赏的《品报学丛》

(2018-04-23 11:36:23)
标签:

文化

分类: 好友好文
http://s8/mw690/001IUOrJzy7jUBx7WnR67&690

雅俗共赏的《品报学丛》

                                   原载2018年4月23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品报》是由王振良、张元卿、顾臻、林欧等四位京津沪三地学者联袂打造的一家具有全国影响的通俗文学研究期刊。

《品报》以发掘保存文化史料、促进通俗文学研究为宗旨。自2010年元月创刊之始,历时7年,累计出刊36期,形成了数百万字的学术成果。20161月,限于人力,这家电子期刊被迫告别读者。庆幸的是,《品报》所形成的学术成果,已由张元卿、顾臻二位先生陆续编入《品报学丛》,以全新的形式得以传承并与更多读者见面。目前已累计出版3辑,其中第三辑已于201710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有关第三辑的特点,就笔者的理解,它是与《品报》一脉相承的。其一,学术的创新性。第三辑除《序》和《编后记》外,共收录文章36篇。以地域或作家为单元进行分类,如《通俗文学与天津》《还珠楼主研究小辑》《白羽研究小辑》《徐春羽研究小辑》《刘云若研究小辑》等,其中的多数篇什是作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振良兄对民国通俗小说家徐春羽的研究,他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对学术线索剥茧抽丝般的梳理,还原了这位大家的本来面目,由他撰写的《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一文,使学界对徐春羽的研究一下子向前推进了20年。

其二,学术的系统性。这个特点缘于《品报》的一贯作法。记得《品报》曾设置了多个个人专栏,突出每个人的学术专长等。第三辑在编选时,基本上保留了《品报》的特点,使各个专题很好地体现每位作者的研究深度和系统性。此外,第三辑还收录了平江不肖生、王度庐、何海鸣等3位作家的年表。上述年表的整理者,都是通俗文学领域的专家,他们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使三位小说大家的生平第一次系统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了完整史料,可谓厥功至伟。

其三,学术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术研究亦然。第三辑收录的文章,既有学院派专家的研究著述,也有民间学者撰写的学术心得。在体裁上,既有长篇巨制的专业论文,也有普及性极强的报刊短章。把学院派专家与民间学者团结在一起,并且把学术论文与报刊短章融为一炉,恰恰体现出了编辑者的学术心胸和独特视角,不仅不会降低学术品位,相反还会起到一定的加分作用。近年来,《品报》作者群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佐证了笔者的上述判断。

其四,学术的普及性。通俗文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大众化的,无论是作者,还是他们的作品,在一定历史阶段里,都为普通读者所熟知。即便是年轻读者,随着大量通俗小说的再版,他们对通俗小说作家的认知度仍然是比较高的。《品报》的创办者以“专业性与普及性结合”为召开,从一开始就注重成果的普及性,在强调为学术研究提供专业史料的同时,更希望能够为普通读者的阅读提供帮助。从这一点上看,《品报学丛》是雅俗共赏的,更是接地气的,这也是本文作者向广大读者推介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